摘要 云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大理石、方解石蘊藏量大。早在百年前,就有老百姓以采石為生。最初的石頭采掘主要加工為石磨石凳、石碑石牌、石瓦石柱,至今遺存下來的古屋,均以石為關。隨著國家西部大開...
云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大理石、方解石蘊藏量大。早在百年前,就有老百姓以采石為生。最初的石頭采掘主要加工為石磨石凳、石碑石牌、石瓦石柱,至今遺存下來的古屋,均以石為關。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路線的深入,在“工業強縣”政策引導下,紫云石材產業逐步發展。上世紀80年代末,紫云第一家國營大理石廠在貓營鎮苗寨投產,出廠產品就是盛產貓營的優質大理石楊柳青,歷經7至8年的“試運行”后,受資金及體制影響被迫停產倒閉。2001年,貓營工業發展辦公室成立,同年,由浙商投資的首家民營大理石廠在貓營工業小區成立。
采伐亂,石材流失;工藝粗,產品滯銷。20年的時光里,紫云石材產業的發展壯大遭遇窘境。輾轉10年,2011年,貓營工業小區的沉寂終被打破,隨著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貓營石材工業園在“以‘石’為主,以‘石’俱進”戰略決策的構架中描繪出美麗藍圖。
貓營石材工業園規劃12.5平方公里,到目前為止已累計完成投資59.14億元,建成園區路網28.3公里,建成標準化廠房7萬平方米、1000套企業職工公租戶。健全和完善園區供水、供電、污水處理、綠化亮化、娛樂休閑等硬件設施。年產200萬方大理石板材的金烏集團紫云玉騰石業、年產120萬方板材的貴州六和石材、年采100萬方大理石石材的紫光礦業正在燃起紫云石材希望,引領紫云石材從粗到細、棄坊進廠、增量升質中一路向前。
2013年以來,為整治石材工業園的攤坊式石材加工點,紫云自治縣政府專門成立了石材整治組,對S209沿線的石材加工戶、礦山區內石材加工戶進行集中整治,規劃建設了一批集村級集體、石材產業家庭戶進駐小微石材園。現已入園72戶,其中航吊加工50戶、墳石加工22戶。入園企業中,有5戶工藝類石材精加工,2戶碳酸鈣瓷粉深加工。
“利用創建‘園中園’小微石材園模式,不僅解決了當地世代以石為生的家庭就業創業問題,而且對環境保護起到更好的推力作用,工業要發展,環境要保護,這是守住‘兩條底線’的職責所在、責任所在!”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黃和祥說道。
“紫云石材”是紫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案例,也是紫云突圍脫貧攻堅的戰果。
“在家門口就業賺錢照顧家人兩不誤,感覺很好。以前在外地務工,心里總牽掛著遠在家鄉的父母和小孩,且外地花費較高,一年下來也存不了多少錢。”在貓營石材工業園內的玉騰石材有限責任公司上班的韋志銀說,他家離公司就半個小時的路程,每天下班都要回家,天天和家人在一起,很有幸福感。
據了解,玉騰和六合兩家大型石材公司常年能提供100余人就業,在這里就業的人員都是附近村民,且幾乎都通過就近就業脫了貧。除了兩家大型石材生產加工企業外,在貓營園區的小微石材加工場內,有近30家從事石材加工生產的小微企業,他們有的是之前的零散石材加工整合起來的,有的是新開的小微石材加工企業,這些小微石材加工企業,因從事石材加工大多都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子。在這些小微石材企業的帶動下,一些貧困群眾已陸續從事石材生產加工行業,使得該小微石材加工場的企業從一年前的10余家增加到近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