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將出版的“……王光祖超硬人生”一書,收錄了半個世紀以來,王光祖教授效力我國超硬材料行業的工作經歷,與相伴同行戰友攻堅克難獲得的豐碩成果;記載了王教授六十個春秋為金剛石行業誕生發展壯大趨強的積極貢獻。而今耄耋之年,耕耘不輟。該書納入二百多篇,六十多萬字的文稿,弘揚了老一輩科技工作者敢于擔當奮力拼搏勇于實踐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感受頗深。
關鍵詞:超硬材料;奠基者;砥礪前行
一年多來有幸協助王光祖教授整理編纂《情系鉆石相伴前行——王光祖超硬人生》一書,頗受教益,振奮人心。
王光祖先生,195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1957年赴前蘇聯學習;1960年在三磨研究所踏入超硬材料專業,一發不可收拾;他在科研、生產、著作和教書育人等諸多方面,涉獵面廣,成果頗豐;而今耄耋之年,耕耘不輟,戰斗不止。
王教授纂寫的《情系鉆石相伴前行——王光祖超硬人生》一書,將結緣超硬材料半個多世紀的科研工作經歷和生活閱歷經認真整理歸納成16個類型200多篇60多萬字的文稿。其中有金剛石誕生、發展、壯大的理論基礎性文章;有在研究過程中的新發現、新進展在重要刊物發表的文章;有在國內(國際)超硬材料研討會上交流的論文和演說;有應刊物編輯之約發表普及性知識連載;有為培養年輕有志之士或便于后人查閱的教科書或綜合性、技術性很強的專著;亦有經歸納整理不同時期發表的論文集分類目錄和譯文集目錄。本書由已八十高齡的老所長、現已升遷的中年所長和現任年輕所長分別作序。
該書記述了王教授從事超硬材料科技工作的一生,也書寫了本人“超凡、過硬”的一生,令人敬佩,讀后促人立志,激人立功,勵人立言,值得行業內外人士閱讀,尤其有益于青年科技工作者。
1. 敢于擔當為國爭光
王教授敢于擔當為祖國爭光的大無畏精神值得贊揚。
建國后培養的知識青年,按傳統教育思想“祖國的需要即是自己的志愿”。王教授大學專業為分析化學,畢業后幾經周折,來到三磨研究所,承擔國家重要科技項目“121”課題。作為戰斗團隊的主要成員的王光祖先生從此開始金剛石研創工作,二十多歲就嶄露頭角,站在了金剛石之上,至今近六十余載,畢生專注于超硬材料,用心、用力、用愛、用情,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也做好了這件事。
王教授是中國超硬材料行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無論是科研或是著述,均曾獲得全國和部省級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優秀圖書獎,榮譽滿身。王教授非凡的成就和卓越的貢獻,獲三磨研究所最早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 實踐認識砥礪前行
王教授以較長的篇幅回憶了情緣鉆石一生經歷,充分體現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認識過程。教授在接受“121”任務初始,憑借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從天然金剛石成因入手,以熱力學和動力學為切入點,對人造金剛石合成機理進行認真研究,編纂了《人造金剛石合成工藝基礎》寶貴文獻。按此文獻設計方案和技術思路,合成出了金剛石,實踐證明,它不愧是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誕生的催產素。
時過境遷,歷史是最好的見證者。這份為我國人造金剛石的胚胎發育、誕生成長奠定的理論基礎,為后來的金剛石發展壯大,仍繼續起著指導作用,是一份難得的技術文獻,至今亦為進一步研究金剛石的合成機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三磨研究所金剛石創始人遺留后世的一份有形資產。
按照唯物主義實踐認識理論,往事回味無窮。本書還收錄有這么一段有趣的回憶。
1971年王教授與徐見聞同志合作,根據多年來的實踐撰寫了一篇題為“人造金剛石晶體生長與壓力、溫度關系的研究”論文。作者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將晶粒半徑與系統中自由能的關系曲線上的臨界半徑rk移了位置,結果引起了很大的學術爭論,于是“中國科學”雜志編輯部把文稿送到我國著名科學家王大猷、錢學森那里,兩位老先生的意見是:
如果作者所給曲線的數學推導是正確的話,那么怎樣定義rk作者完全可以根據其實際觀察結果做出相應的解釋,也是允許的。因為經典理論中rk的位置是在常壓常溫條件下得出的,而論文作者是在超高壓高溫特定條件下所觀察得到的,二者條件差異很大,因此rk移動個位置是對傳統理論的發展。
至于數學推導和演算結果,經鄭州大學數學專家吳親仁教授審核,結論是完全正確的。在上述知名教授的首肯和支持下論文得以發表,而且是用中、英兩種文字同時發表,因為它是一篇具有創見性的論文。
早期,原創者憑著在高等學府掌握的基礎知識及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敢于擔當、勇于拼搏和大膽實踐的精神,應繼續傳承。敦使現在從事金剛石研究的科技工作同仁,了解和學習我國第一顆金剛石的科學工作者們的科學態度、嚴謹作風,愿其對人造金剛石向深層次探密,能起到啟示和鼓舞作用。
3. 志同道合相伴前行
得悉王光祖教授擬編撰個人的超硬人生回憶錄,志同道合相伴前行為超硬行業默默奉獻的戰友和弟子,紛紛揮筆疾書,暢談與王教授接觸或相伴前行過程中的親密協作和美好回憶;亦有經教授啟蒙發展壯大,目前呈現冰山一角赫赫有名的企業掌門人——教授的親傳弟子,以較長的篇幅回顧了自己成長的過程和對社會的貢獻,字里行間無不充滿著對恩師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人一生的經歷值得回憶的美好故事很多很多。除了工作業務技術等與戰友弟子協作之外,在生活上精神上以及社會接觸時值得回憶之處頗多。在這方面教授是很重感情的,幾次由王教授主持的專業技術會議上,提議為已逝的為超硬材料行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專家、同仁默哀。在這本回憶錄中,他專為已過世的于鴻昌、夏瑤峰、錢維圭、姚裕成等以及他最最親密的戰友夫人康季常纂寫了充滿真摯情感的回憶文章。闡述了在那攻堅克難道路坎坷的困難條件下,他們相互鼓勵協同作戰勇往直前的拼搏經歷。對于夫人的全天候、全方位的支持,確保了教授能一心一意的奮力拼搏,王教授大約用五千多字的篇幅進行回憶并倍加贊賞。
4. 筆耕不輟流芳百世
退休后,王教授退而不休,仍發起或參加超硬材料重要科技會議,組織行業活動,并繼續為超硬材料刊物撰寫文稿。尤其是奮力筆耕,著述不斷,至今己出專著十部,五百多萬字。無論是人造金剛石或是立方氮化硼,無論單晶、多晶、納米,也無論材料、制品和應用,均為著述所涵蓋,實為集超硬材料之大成也。這些巨著不僅功在當代,而且昭示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在紀念中國人造金剛石發展五十周年前夕,他作為編委會主任,組織行業專家學者編纂了《中國超硬材料工業五十年》的行業發展史。在編史過程中,王光祖教授和編委會成員字斟句酌、嘔心瀝血,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歷史感和榮譽感,用歷史唯物論觀點,以史實為依據,按照年經事緯,以述為主,以評為輔,以事帶人的原則,站居全國全行業角度和全球視野,縱觀全行業發展歷程,緊扣國民經濟發展整體形勢和國內外歷史背景,回顧了行業重大決策及具有的里程碑、標志性和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發展歷程,總結了行業重大科技成果及對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為行業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史實。
該書雖然講述的是從研制我國第一顆金剛石開始,到金剛石的中間試驗和產業化,但同時也是我國超硬材料行業的發展歷程。王光祖教授在超硬材料行業辛勤耕耘五十余載,參與和見證了我國超硬材料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整個歷程,王教授雖已年過八旬,但仍以不斷進取的精神將振興和發展中國的金剛石工業為已任,至今筆耕不輟,為我國超硬材料產業的發展效力,充分體現了他的拳拳報國之心。充分體現了我國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
他們是共和國建設時期的開拓者,他們是中國人造金剛石的創始者,他們是超硬材料行業輝煌發展史的見證者,他們是超硬材料行業的英雄。經歷了崢嶸歲月、走過了風霜雨雪,他們驕傲,他們自豪!老一輩行業專家們的艱苦奮斗、團結一致、堅持不懈、奮力拼搏的精神已經成為超硬人的風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致敬的偉大英雄!
老一輩行業專家們為中國超硬材料行業的發展和中國人造金剛石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卓越功勛和寶貴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超硬人沿著他們奮斗的足跡繼續前行,為中國人造金剛石強國之夢而拼搏,為實現中國人造金剛石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而奮斗!
黃祥芬 衛鳳午/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2019. 05 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