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規模增長緩慢,產業逐步恢復理性發展。盡管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及組件產量仍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增長幅度明顯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7....
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規模增長緩慢,產業逐步恢復理性發展。盡管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及組件產量仍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增長幅度明顯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7.1萬噸,同比下降15.5%;多晶硅進口量約8.3萬噸,同比增長27.4%,進口額達到21億美元。硅片產能超過40GW,產量達到28GW,同比增長16.7%;組件產量23GW,同比增長9.5%,增幅比2011年下降90.5個百分點,全球占比達到61.8%,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盡管出口量有所增長,但全年太陽能電池出口額127.9億美元,同比下降43.6%。
光伏產業發展情況
(一)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概況
2012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總體上處于低速發展態勢。
1.多晶硅方面
2012年全球多晶硅產能達到40萬噸,產量達到23.4萬噸,與2011年的24萬噸相比,略有下滑,其中電子級多晶硅產量約為2.5萬噸,其余為太陽能級多晶硅。多晶硅價格快速下滑,降幅達到30%以上,至2012年年底,多晶硅現貨價格約為16美元/千克,低于行業多晶硅企業平均生產成本。受此影響,多數中小型多晶硅企業已停產,即使是仍在開工的企業也有不同程度的減產,行業整體陷入虧損狀態。多晶硅企業的擴產勢頭受到遏制,紛紛暫停或延緩擴產計劃。例如德國Wacker公司的美國工廠投產時間已推遲至2015年,韓國OCI公司已暫停P4和P5工廠的建設。降低成本和差異化發展成為當前的主流發展方向。
2012年,我國以近7.1萬噸的產量位居全球首位,美國以5.9萬噸位居第二,接下來的韓國、德國和日本產量分別為4.1萬噸、4萬噸和1.3萬噸,其中我國和韓國主要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日本主要供應電子級多晶硅,美國和德國則兼而有之。在產能方面,我國以19萬噸的產能位居全球第一,美國以近8.6萬噸的產能位居第二,韓國以5.7萬噸的產能位居第三,德國和日本約為5.5萬噸和1.9萬噸。從發展勢頭看,已逐漸形成中、美、韓、德四國鼎立局面,日本則側重于電子級多晶硅這一細分市場。
從企業發展角度看,全球產業集中度趨高。2012年,德國Wacker公司以3.8萬噸的產量位居全球首位,我國江蘇中能公司以3.7萬噸的產量位居次席,接下來韓國OCI、美國Hemlock和美國REC公司分別以3.3萬噸、3.1萬噸和2.1萬噸位居三到五位。前十家多晶硅企業產量已占全球總產量的79%,前四家多晶硅企業產能占全球的45%,產量則占全球的59.4%,與2011年相比,集中度提高了5個百分點。
2.電池/組件方面
2012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片產能超過70GW(含薄膜電池),同比增長11.1%,產量達到37.4GW,與2011年的35GW相比,同比增長6.3%。全球太陽能電池出貨量最大的前十家產量均達到GW量級。在電池種類上,晶體硅電池產量約為33GW,薄膜電池約為4GW,聚光電池約為100MW。在區域分布上,中國大陸以21GW產量位居全球首位、接下來分別為中國臺灣以及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值得關注的是,依托于自身雄厚的半導體產業基礎,加上美國“雙反”等因素影響,中國臺灣地區產量同比增長22%,遠高于全球增幅。從生產企業看,全球前十家企業電池片產量達到
14.6GW,約占全球總產量的39%,同比增長2個百分點。前十家企業中,在電池類型上,9家為晶硅電池生產企業,只有美國First Solar一家薄膜電池企業;在區域分布上,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共占據8席,另外兩家分別為美國First Solar和韓國韓華集團,其中中國英利以2GW的產量位居全球首位,美國First Solar公司則以1.9GW的產量位居第二,中國晶澳則以1.8GW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三。
組件方面,全球產能達到70GW以上,產量達到37.2GW,同比增長5.4%。從區域分布看,中國依然是最大生產國,產量達到23GW,主要以晶體硅電池為主(占比達到98%),歐洲則以近4GW的產量位居第二(其中薄膜電池占比為20%),日本以約2.4GW產量位居第三(其中薄膜電池占比達到25%)。從產業集中度看,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前十家組件企業產量13.9GW,占總產量的38%,同比增長2個百分點。在這十家光伏企業中,中國占據6席,美國占據兩席,日本和韓國各占一席。其中中國英利以近2.3GW的產量位居第一,美國First Solar以1.9GW位居第二,尚德、天合和阿特斯分別以1.7GW、1.7GW和1.6GW分列三到五位。由于2012年并未實質性發生大規模的產業整合,產能階段性過剩較為嚴重,以及國際貿易環境惡化等原因,市場競爭加劇愈加激烈,2012年產品價格不斷下滑,組件價格從年初的近1美元/瓦下滑至年底的0.65美元/瓦,下滑幅度達到35%,產品售價已經低于產品的綜合成本(含制造、管理和財務成本),對光伏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巨大壓力。
3.應用市場
總體而言,2012年全球光伏產業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市場增長缺乏動力。傳統裝機大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大幅削減光伏補貼,歐洲光伏裝機市場近10年來首次出現下滑。但隨著新興光伏市場如中國、美國、日本、印度等的開始啟動,全球光伏裝機量仍較2011年有所增長,但增速出現明顯回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達到32.0GW,同比增長6.0%,增速比2011年回落約60個百分點,這也是近10年以來全球光伏裝機市場的最低增速。其中歐洲新增裝機量18.2GW,占全球新增裝機量的56.9%,占比比2011年下降約13個百分點。從裝機分布看,德國以7.6GW的裝機容量重回全球首位,但同比僅增長2%;而我國則以4.5GW的裝機容量上升至全球第二,同比增長66.7%;美國以3.3GW的裝機容量位居全球第三,同比增長78.6%;意大利則以3.0GW由上年的全球第一下滑至全球第四。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00GW。
(二)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概況
1.產業規模增速放緩。
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規模增長緩慢,產業逐步恢復理性發展。盡管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及組件產量仍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增長幅度明顯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7.1萬噸,同比下降15.5%;多晶硅進口量約8.3萬噸,同比增長27.4%,進口額達到21億美元。硅片產能超過40GW,產量達到28GW,同比增長16.7%,世界占比達到77.8%。組件產量23GW,同比增長9.5%,增幅比2011年下降90.5個百分點,全球占比達到61.8%,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盡管出口量有所增長,但全年太陽能電池出口額127.9億美元,同比下降43.6%。
2.技術和成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產品成本也保持著持續下降趨勢,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核心技術環節不斷獲得突破,生產工藝持續優化,規模化生產穩定性也逐步提高。目前,我國單晶硅和多晶硅電池產業化轉化效率已分別達到18.5%和17.3%。主要光伏企業的高效電池效率已達到20%以上,量產效率也超過19%;高效多晶技術風生水起,量產效率18%以上,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電池組件企業成本不斷下降,至2012年年底,部分企業生產成本降至0.6美元/瓦以下,有的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已達到近19美元/千克的國際先進水平。
3.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迅速擴大
一方面,隨著光伏產品價格的大幅下滑,光伏系統安裝成本逐步下降,運營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我國光伏組件產品出口環境惡化。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在原有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基礎上,大力推動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同時將2012年年初公布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2015年光伏裝機規劃目標上調至20GW。業內預期如果分布式發電推廣較為順利,裝機目標量有可能達35GW以上。因此,我國光伏應用市場在2011年基礎上迅速擴大,2012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4.5GW,同比增長66.7%,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
4.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我國部分企業正在醞釀實施產業轉移,通過到海外建廠等方式規避貿易風險。同時,企業對全球市場的開拓也正朝著多方位、多元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而不再眼光局限于歐洲市場。此外,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一些光伏企業的業務范圍逐漸由以往的電池組件制造向下游系統集成甚至電站運營拓展。一方面試圖通過電站建設拉動自身光伏組件的銷售;另一方面擬通過業務多元化,涉足電站投資與運營以獲取更高的投資收益率。與此同時,大型發電集團為了控制產品質量和成本,也已開始不同程度地涉足電池制造業。如國電和中電投已涉足從硅料到電池組件的制造環節,大唐、華能和華電也在醞釀進入光伏電池制造環節,這勢必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光伏市場的競爭壓力。
5.行業整合勢頭出現
2012年,隨著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惡化,光伏企業出現了破產倒閉現象,行業整合勢頭已經顯現。在較長時間的較大面積的減產停產過程后,相當一部分光伏企業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風險加大,2012年孚日光伏、寧夏陽光等一批企業相繼宣布破產。進入2013年,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組件制造商無錫尚德也宣布破產重整,這是我國首個宣布破產重整的大型光伏企業。
存在的問題
我國光伏產業在繼續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1.供需失衡、供過于求的局面依然嚴重
盡管全行業快速擴展勢頭在2012年得到明顯的遏制,但由于當年的市場增速也同步大幅下滑,總裝機量僅維持了個位數的增長,仍然難以消化2011年以前業已形成的過剩產能,供需失衡、供過于求的局面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因此,各類光伏產品價格在2011年下跌的基礎上進一步走低,2012年1月至12月,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價格分別下跌了50.8%、28.3%、27.7%和31.6%,導致了很多本就經營艱難的光伏企業雪上加霜。
2.國內市場仍在成長過程中,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度依然居于高位
盡管為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我國加大了對光伏應用市場的支持力度,先后啟動兩批“金太陽”示范工程,上調《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光伏裝機規劃目標至20GW,采取了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等措施,但仍未根本性改變依賴國外市場的基本格局。2012年我國光伏產品總產量的近80%仍然需要銷往海外市場,而總出口量的78%則要銷往貿易壁壘高筑的歐美市場。
3.技術基礎及新技術儲備不足,產業核心競爭力存在隱憂
盡管在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水平方面,光伏產業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可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競爭的產業之一,但在前沿基礎技術研究、實驗室研發、關鍵和高檔生產設備制造、新一代光伏電池的研發等方面,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產業的技術基礎及新技術儲備不足,可持續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應該說我國光伏的遠期發展仍然存在著隱憂。
4.國際貿易糾紛增多,外部發展環境惡化
2012年歐盟、印度等繼美國之后先后發起針對我國光伏電池產品的“雙反”調查,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光伏電池產品的出口,進一步加深了我國光伏行業危機。2012年5月和10月,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光伏電池“雙反”調查分別做出初裁和終裁,對我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征收2.9%至4.7%的反補貼稅,太陽能電池征收31.1%至約250%的反傾銷稅。2012年9月和11月,歐盟委員會又先后決定對中國光伏電池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其范圍囊括了光伏產業上下游的幾乎全部產品,包括硅片、電池片、組件,在2013年2月還加入了光伏玻璃。歐盟市場是我國光伏電池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2012年占我國光伏電池產品出口額超過65%,若歐盟最終裁定我國光伏電池產品傾銷成立,對我國光伏產業的不利影響將比美國更大。這對中國光伏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并可能致使未來數年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關于產業發展的建議
籠統地說,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規范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遏制盲目擴張和惡性競爭,堅持扶優扶強,推動集約化發展。
二是堅決擴大內需市場,發展多樣化光伏應用,重點落實上網電價及并網政策,推動分布式光伏應用,著力拓展自給式光伏市場。
三是著力企業創新升級,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積累和儲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加強上下游協作。
四是尊重市場規律,支持扶優汰劣,重視培養骨干企業,正確引導兼并重組,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五是積極修煉“內功”,完善產業的發展環境,加強標準檢測等配套機制建設,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統籌應對貿易摩擦,健全行業管理體制機制,加強部門協調管理和行業組織建設。
未來發展態勢
繼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突破30GW之后,2012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再次超過30GW,光伏累計裝機量也首次突破100GW。但可以明顯看到,新增光伏裝機量增速明顯放慢,光伏市場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同時也有分析顯示,那些光照資源豐富、光伏發電成本已可與化石能源峰值發電價格相當的國家和地區2020年可達到60~250GW的新增裝機容量,2030年將達到260~1100GW。
從全球來看,歐洲市場已經主導全球光伏市場多年,但近來歐洲國家紛紛削減光伏補貼,極大地影響了對其發展前景的預期。隨著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增長潛力不斷顯現,全球光伏應用市場的重心正在逐步轉移至中、美、日等新興市場。受能源需求的拉動,預計未來光伏市場增速最快的國家和地區將會是中國、印度、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和北美。
展望2013年,受經濟環境影響,削減光伏上網電價仍將是歐洲主要國家的基本政策。德國的裝機規模可能不會繼續保持在7GW的高位,而意大利也很難達到3GW的裝機量,歐洲新增光伏裝機量將在2012年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至13GW左右,在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市場的份額有可能首次跌破50%。與之相反,中、美、日等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在2013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尤其是中國,2013年新增光伏裝機量有可能達到8GW,甚至是10GW,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美國預計將延續2012年的增長勢頭,2013年有望超過5GW。日本則會迎來大型光伏電站建設的高潮,2013年有望突破4GW。這3個國家的新增光伏裝機量在2013年有望占據全球市場的50%以上。從目前形勢看,歐洲以外光伏市場的增長暫時能夠彌補歐洲光伏市場的下滑,因此未來光伏應用市場規模仍將保持擴大趨勢,但增速與幾年前相比將會明顯放緩。
由于光伏應用市場的增速低于光伏組件產能的增速,自2011年起已經出現的供需失衡局面在一定時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光伏產品價格仍保持下滑勢頭,光伏產業面臨的形勢仍將比較嚴峻。盡管2013年光伏產品價格有望回穩,但仍將維持在低位,光伏企業生存壓力日益增大,破產倒閉將成為一段時間內的常態,未來光伏企業間的整合重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
組件成本的快速下降,給產品降價帶來更大的預期,特別在當前市場供大于求、產品同質性較強的情況下,降低價格已經成為最直接的保市場的手段;從另一個角度看,如若產能不能充分利用,產品成本將相對上升,而在市場價格快速下跌的情況下,產品不及時銷售也將會造成存貨減值,因此在此非常時期,保“現金流”或“止損”將成為“盈利”的有效手段,在此種情況下價格競爭將愈加激烈。但是,價格競爭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它可促使成本進一步下降,以促進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有利于早日實現平價上網;與此同時,一部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將會被市場淘汰,使產業的發展更為健康。
必須指出,價格競爭是一把雙刃劍,良性的競爭會促進行業進步,但過度的、惡性的競爭將會危害到產業發展,特別是過度競爭可能會起到“劣幣驅逐良幣”的副作用。從成本分析情況可看到,我國主要光伏企業的生產成本已經很接近,在價格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過度競爭的景象(產品售價低于生產成本),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否則,即使是優勢企業也將被拖垮,最終將危害到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價格的壓力下,光伏行業的準入門檻也逐步提高,這勢必將阻止部分企業的進入,有助于產業整合的進行。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的炒作和潛在光伏應用市場前景的吸引,目前仍有部分企業欲借產業低谷期進入該領域。但鑒于上述原因,主要光伏企業在生產成本特別是非硅成本的控制方面幾乎已發揮至極致,在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均錙銖必究,使得新進者不得不猶豫三分。與此同時,作為提高性價比的另一方面,各企業也在積極關注產品性能的提高,紛紛加大投入。特別是在當前產品同質化較高的情況下,高效電池正在逐步走出實驗室邁向產業化,2012年我國主要企業的擴產均集中在高效電池方面。因此,外來的進入者在考慮進入該領域時,除了考慮成本的控制方面外,還需考慮產品的差異化問題,即能否在相對較低的成本下生產出更高質量的電池產品,這無疑又給新進者設置了一道門檻,加大了進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