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發電成本就可降低7%左右。”日前,泉州一家光伏企業研發出的雙面太陽能電池轉換率高達28%,而在傳統的太陽能電池當中,單晶硅電池光轉換效率最高也只有19%左右。“通過技術處理,電池兩面可以同時使用,從而大大提高發電效率。”實際上,這僅僅是泉州實體經濟依靠科技創新推動“二次創業”中的一個縮影。
研發中心“走出去”
“去年實現產值43億元,稅收4.84億元。而2009年,公司總產值為5.42億元,納稅3940萬元。換言之,三年間,僅稅收就增長超過11倍。”在光伏產業遭遇“寒冬期”的背景下,泉州鈞石能源的“成績單”無疑令業界羨慕。
秘密在哪里?“作為技術型高科技企業,公司每年在新技術研發和工藝改進的投入超過產值的5%,在泉州、日本東京以及美國紐約都設立了研發中心,并利用三個研發中心的特點,建立優勢互補、全球聯動的研發體系。”鈞石能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研發中心“走出去”,保證了公司實現全球領先的低成本支出和每瓦生產成本,并在歐美主流太陽能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家居,在英國、意大利等國的太陽能系統,均由鈞石能源提供。
憑借科技創新搶占市場高地的,不只是鈞石能源,也不僅僅局限于新興產業。在鞋服領域,“創造出國際領先的PP可降解綠色環保材料,掌握全球獨有的部分技術特征和功能,將其應用于鞋材生產中”,這讓正大體育完成貼牌加工型企業向營銷自主品牌企業的完美轉型;為解決氣候變化可能給市場帶來的影響,七匹狼發起面料革命,推出“8毫米卻能抵御8000米雪山低溫”的捍冬風衣,引發熱賣……
產學研合作步入聯盟時代
“2008年才成立,短短幾年時間,就成為國內非晶硅太陽能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鈞石能源技術創新的背后,離不開產學研平臺的支撐。”分析人士如此表示。據了解,鈞石能源成立伊始,就與南開大學合作,組建“國家級光伏技術研究中心”,進行更高水平效率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研發。
在業內人士看來,科技研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耗費時間,而不少企業都缺乏這樣的實力和耐心,與之相應的是,科研院所擁有大量成果,在此背景下,“產學研對接”已成為泉企實現科技創新的一條捷徑。
不過,隨著一些產業的發展變化,產學研合作模式也有了新形式從各自為戰步入聯盟時代:目前我市已經成立了包括金剛石工具產業、光電產業、數字安防等12個行業技術聯盟。按照規劃,五年內我市要建立30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從去年成立以來,以聯盟為主體,我們與北大、廈大、福大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聯系,并依靠聯盟的力量成功研發了3D LED顯示屏,今年將加大從高校引進一些優質項目的力度。”泉州LED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黃水橋道出了“聯盟”的使命:改變泉州LED行業散、小、亂的現狀,加強行業協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將整個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