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產品的顏色和凈度都非常好,咱們再接再厲!”15日上午,在位于洛陽市新安縣洛新產業集聚區內的洛陽美鉆鉆石培育有限公司,該公司科研帶頭人王冰嬋和大家一起對剛“出爐”的鉆石進行檢驗。
從粉末到塊狀,從白色到粉色……在王冰嬋的實驗室里,擺滿了公司生產的培育鉆石、工業金剛石等產品,這些是該公司的核心產品,也是王冰嬋和團隊的科研成果。
32歲的王冰嬋開玩笑說自己是“種”鉆石的人:“最近培育鉆石挺受關注,這么介紹更通俗易懂。”王冰嬋解釋,實際上,培育鉆石只是她所從事的超硬材料行業中的一種產品,其與工業金剛石都屬于人造金剛石的范疇,而后者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應用更加廣泛。由于人造金剛石具備優異的聲、光、電、磁、熱等特殊性能,被作為超導材料、光功能材料、磁功能材料、生物醫藥材料等應用于電子電器、高端裝備制造、光伏設備制造、航空航天、醫療檢測及治療等眾多高科技領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在王冰嬋看來,研發生產出性能更優、品質更好的人造金剛石,將有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這是她身為一名基層科研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個個高溫高壓的培育艙,是王冰嬋和同事們默默耕耘的“土地”。挑選工業用大顆粒金剛石中的優品作為“鉆石種子”,加工后與石墨等催化劑一起放入培育艙內,設置模擬天然鉆石生長的高溫、高壓參數條件,大約兩周后,就能生成金剛石晶體。“培育艙一旦關上,中途不能打開,但可以根據晶體長勢,適時調整設備參數、功率。”王冰嬋說,目前,該公司每批次可生產約6000克拉的人造金剛石。
如何讓培育艙的“收成”越來越好?王冰嬋和同事們通過大量采集生產數據尋找答案。這是一項繁瑣的工作,他們要對每一批次的產品進行硬度、凈度等測量,同時對應記下相應的機器功率、壓力等數據,從而一步步摸準培育艙的“脾氣”。“同樣的設備,精細管理與粗放管理,產量差別能達到20%。”王冰嬋打比方說,“種”鉆石不能“看天吃飯”,產品沒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作為一名“90”后,在消費級的培育鉆石領域,王冰嬋也有新想法。前不久,洛陽市科技局公布首屆河洛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名單,王冰嬋申報的“應用于六面頂壓機生物鉆石合成方法的研究開發”項目成功入選,可獲得10萬元項目資金扶持。“這個項目是采用人或動物毛發中的碳元素作為‘鉆石種子’培育鉆石,可用來定制獨一無二紀念品、珠寶首飾寄托人們的情感。”王冰嬋說,培育鉆石市場潛力巨大,除了通過技術進步不斷提升其凈度、產量,賦予其特殊的文化意義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也能讓整個行業走得更長久。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超硬材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我們也在探索將人造金剛石應用在更為廣闊的應用領域。”王冰嬋說,目前,該公司已與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建立合作關系,期待能與更多的高校科研團隊交流溝通,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幫助更多產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