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歐洲、美國、中國這三大汽車市場,去年以來汽車銷量幾乎先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全球汽車市場整體銷量呈現下滑趨勢的大環境下,身處制造產業鏈上游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受到波及。近期,有關整車企業以及零部件廠商裁員、關閉工廠、調整營收目標、宣布重組等消息頻頻傳出,這些似乎已經成為了2019年全球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在博世、大陸、舍弗勒等越來越多的跨國零部件企業開展裁員計劃后,上周,德國百年老店,汽車車門模塊、電機及座椅制造商博澤(Brose)也沒有頂住業績不斷下滑的壓力,于2019年10月17日宣布未來3年內裁員2000人。本次裁員的對象主要針對德國本土的工作崗位,涉及在柏林、班貝格、哈爾施塔特、科堡和維爾茨堡為博澤效力的員工。
主流跨國零部件企業面對利潤危機做出的裁員舉措,幾乎無不是由于汽車市場“寒流”席卷全球、市場需求下降而做出的安排。而據《道哥說車》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球車企公開宣布的裁員計劃人數已逾4萬,而主流跨國零部件公司宣布的裁員計劃人數也接近3萬人,且這一數字仍呈繼續增長態勢。毫無疑問,一場席卷全球汽車產業的裁員浪潮,正在襲來。
跨國零部件巨頭遭遇寒流
汽車市場下行壓力的趨大讓零部件巨頭也為之倍感焦慮。即使連續多年穩居零部件全球第一的博世也不例外。今年8月,博世對外透露了即將啟動裁員計劃的消息。事實上,該公司此前已經通過不延長定期合同,讓部分員工提前退休等方式,變相裁減了約600名員工。而在主流零部件企業中,包括大陸、固特異、曼胡默爾、舍弗勒、馬勒、巴斯夫等企業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裁員及重組計劃。
在全球車市疲軟的現狀下,裁員、削減產能、減少生產規模等手段已成為多數車企降低成本、渡過危機的常用舉措。當前全球幾大汽車市場處在下行區間,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VDA)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在全球主要汽車市場中,中國、美國、歐洲、印度、日本、俄羅斯的汽車銷量均出現下跌。而一些國際零部件巨頭為了應對全球車市放緩和需求衰退的現狀,只能無奈將裁員作為備選方案。
而持續走低的汽車市場,直接影響的就是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空間,如法國佛吉亞、法雷奧、德國采埃孚、大陸、日本電裝、松下等零部件企業,在今年都出現了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顯示,一些車企和零部件企業的裁員可能還沒有結束。其舉例說,福特如果不削減其他成本,營收下降5%將導致其再削減2.3萬個工作崗位。無論是對于主機廠還是零配件企業來說,只有正視嚴峻現實,集中發力突圍,才有可能變“危”為“機”。
裁員降本能止住頹勢嗎?
不僅是零部件廠商要靠裁員來渡過車市寒冬,跨國型車企也難以獨善其身,規?;牟脝T浪潮早已席卷開來。據《道哥說車》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10家國外主機廠宣布規模性裁員計劃。預計此輪裁員后,累計將有超4萬人失去工作崗位。
通用汽車算是最早就開啟降成本模式的車企。2018年11月份,通用汽車一紙通告吹響了全球車企規?;脝T的號角,其宣布計劃在全球裁員15%。其中,管理層人數縮減25%,薪資制員工及合同制員工的人數降至15%。這一裁員計劃預計將造成全球14700人失業。
而在今年3月份,德國大眾宣布將在2023年之前裁員7000名。此外,日產汽車為提振業績,也于5月15日宣布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約4500人。戴姆勒新任總裁康林松提出,計劃裁員10000人,從而讓戴姆勒和梅賽德斯-奔馳的結構更加精簡,并尋求到2021年節省60億歐元(約合67.5億美元)的成本。福特也計劃在2020年底前在歐洲裁員1.2萬人,并將制造工廠從24家減少至18家。
通過以上各個車企大幅裁員可以看出,不論是新能源車企,還是傳統車企,都難以逃脫車市寒冬所帶來的影響。車企對新興技術的投資巨大,但回報難以在短時間內抵消成本,這加劇了車市的蕭條。對此,今年初博世集團還修正了對2019年全球汽車產量的預估,并表示全球市場今年將繼續下滑5%,等待車企和供應商的將是更嚴峻的環境。如果未來車市仍然持續下滑,這場車市寒冬將會波及更多的車企和供應商,將會有更多的員工被迫離開,全球裁員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
站在企業層面來看,裁員是基于對汽車行業前景的判斷,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得不做出的運營決策。但為了應對車市寒冬帶來的危機,各家車企還是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度過寒冬,裁員過冬畢竟只是不得已的方法,而非長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