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層層加碼,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近期美國宣布,不但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而且打算把稅率從10%提高到25%。
為此,中國政府也出臺了第二輪反制措施,對美國600億美元商品加征5%-25%的四檔關稅。
那么,本輪貿易戰有哪些新變化?兩輪貿易戰的疊加影響又有多大?
兩輪貿易戰波及哪些商品?
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商品,已從高端制造向日用消費品擴展。具體來說,美國第一輪500億美元的征稅范圍較為集中——7月6日第一批落地的360億美元包括1333個HS八位數編碼子項,涉及HS兩位數編碼18個子行業,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電子設備、運輸設備、醫藥等高端制造業,這表明第一輪征稅范圍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業。
到了第二輪征稅,征稅規模從500億美元新增2000億美元,征稅范圍顯著擴大。
從美方公布的清單看,征稅范圍涉及6048項HS八位數商品,覆蓋絕大部分HS兩位數子行業,其中化工品、紡織品以及金屬制品占HS八位數最多,分別為1435、932和733條,占比分別為23.7%、15.4%和12.1%,機電音像設備則繼續高達416條。由此可見,高端制造繼續成為美國第二輪征稅的主要對象,化工品、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等消費品也全面進入征稅范圍。
經過兩輪加征關稅,機電、音像設備累計1261.9億美元納入美方加征關稅范圍,占中國對美該類商品出口比重達63.6%;日用消費品中,納入征稅范圍的家具、寢具、燈具等雜項制品出口額為267.2億美元,占比52.4%。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紡織服裝、鞋帽等盡管也進入征稅范圍,但占比卻都沒有超過10%。可見,美方對日用消費品加征關稅,仍然是選擇性的,也表明這類商品在美國進口中依然不可替代。
再來看中國對美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情況。
8月3日,財政部啟動第二輪關稅反制措施,宣布對原產于美國5207個稅目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總計600億美元。
從商品清單看,我國第一輪征稅清單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礦產品等,第二輪征稅清單擴展至幾乎所有行業。至此,加征關稅涉及進口額已經占我國自美進口的71.5%,覆蓋了絕大部分關稅條目。
兩輪關稅加征后疊加影響有多大?
首先,加征關稅將對中美雙邊貿易產生一定沖擊。2017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到歷史新高5837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4298億美元,自美進口1539億美元。
一旦兩輪加征關稅政策全部落地執行,必將對兩國產生貿易轉移效應,兩國都將尋求第三方的替代供應方。
加征關稅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取決于雙方對對方商品的價格彈性大小。
中國對美出口方面,若按照加征關稅25%執行,中國對美出口額將減少309億美元,對應的出口增速將放緩1.4個百分點,中國經濟GDP增速也將因此放緩0.25個百分點。
因此,中國對美出口受關稅影響最大的仍然是通信、機電等高端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美出口影響相對較小。
中國自美進口方面,中國對美國關稅每提高10%,整體進口金額將下滑7%。
因此,第二輪中國對美國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5%-25%的四檔關稅,將導致67.83億美元的進口收縮,加上第一輪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形成的87.5億美元減少額,二者合計為155.33億美元,相當于中國總進口的0.84%,總體影響十分有限。
其次,貿易戰對兩國通脹影響的差異較大。
歷史數據表明,美國國內通脹率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高度相關。
美國 2017 年商品進口總額是 23608 億美元,2500億美元加征關稅商品占比為10.5%,若全部加征25%關稅,將抬高進口價格2.625%。
反觀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漲時期,中國也曾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但是從歷史長周期數據看,通貨膨脹主要受國內經濟基本面特別是豬肉等食品價格、醫療服務、房租等因素的影響更大,而與進口商品價格波動的相關性不大。
在此次中美貿易戰中,對國內通脹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國內大豆進口價格可能存在較大上漲壓力。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沒那么悲觀,即便按照最為極端的情況計算,全國大豆價格出現25%漲幅,拉動CPI上升也僅為0.35個百分點。
綜合來看,僅就貿易領域而言,雖然雙方爭端進一步升級,但整體影響依然處于可控范圍之內,對中國出口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也較預期的低。
當然,中國在機電、通信等高端制造業受到的沖擊將遠大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影響,而美國國內經濟形勢和消費需求強勁,中國對美國的日用消費品出口甚至可能會出現超預期的增長,當然,這一切還需要看中美貿易戰下一步將如何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