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支持制造業加大創新、轉型升級的重大革命正在全國范圍內有序開展。
在國家層面,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速發展先進制造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近期國家將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預計規模達萬億,增值稅改革預計對制造業減稅2000億元,集成電路企業也將迎來一輪減稅,工信部已啟動制定先進制造業發展路線圖。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這其中制造業功不可沒,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全球化為我國制造業帶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我國制造業也逐漸從全球產業鏈的中上游向中下游轉變,很多產業在我國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力和品牌影響力仍不夠強,并不足以滿足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要求的消費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Wind數據顯示,我國制造產業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的有5個,超過20%有22個,這些產業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相對門檻仍不夠高,一些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如半導體、航天航空等產業占有率仍不高。
從居民生活角度,嬰兒奶粉和紙尿褲當前多半仍是外國品牌的天下,服裝鞋帽箱包中的奢侈品同樣如此;從產業角度,我國2017年從國外進口集成電路金額達2601.4億美元,是同期我國原油進口額的1.6倍,在互聯網、移動支付、物聯網等新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缺芯少屏”直接制約相關產業和經濟的發展質量。醫藥行業西藥仍以仿制藥為主,我國原研藥比例仍較小,特別是一些高利潤率的抗癌藥只能從國外進口,在其他行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僅如此,當前傳統制造業正被夾在內部成本提高和外部需求減少的“三明治”中間。從內部看,我國已過了人口紅利的拐點,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出生率在1988年達到22.37%的高點后近年來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雖略有反彈,但2017年又重新下降。對應勞動人口(15~64歲)占總人口比例在2010年達到74.5%的高峰后快速回落,到2017年為71.82%,而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卻在逐年上升。人口紅利的下降直接導致制造業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同時,近十年來樓市的持續向好直接提升了我國土地價格,土地價格的提升又帶動了地租成本的上漲,隨著環保日趨嚴格,上游資源品價格2017年也出現了顯著上漲。另外,直接融資的缺乏又導致制造業企業融資成本長期高于市場自然利率。受企業品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和產業集中度不高等影響,企業各類成本上漲傳導至終端消費能力不足,導致制造業企業利潤率近年來徘徊在低位。
從外部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制造業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成本雖有所上升,但在機電、玩具、紡織等很多領域,東南亞等國仍無法替代,隨著歐美經濟2008年后的復蘇,我國對外凈出口和對歐美貿易順差也有所增加,這是美國所不希望看到的,且由于當前制造業在技術上的后發優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已越來越不明顯,如不盡早完成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一些高技術行業貿易逆差仍將擴大,而我國潛在貿易摩擦未來一段時間將長期存在。
我國在高鐵、核電、航空等領域已成功實現了彎道超車,并在移動支付、共享經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經濟領域處于世界發展前沿,已形成了一批以BATJ為首的獨角獸企業,如何突圍、全方位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品質、將制造業與新經濟更好融合就成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畢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成功與否,是經濟轉型升級成功的關鍵和重中之重。
事實上,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等早期依靠對外貿易實現經濟起飛的經濟體在人口紅利下降時期也曾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并實現了順利轉型。究其原因,簡而言之就是主動放緩經濟增速、逐步放松金融等服務業的管制、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和基礎性科研投入、有效抑制虛擬經濟泡沫和縮小貧富差距,這也為我國制造業的轉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而言,需從多個方面全方位進行改革。就頂層設計而言,要在全社會樹立勇于創新的激勵機制,而不能再搞任何形式的樓市刺激政策,堅持樓市調控不放松,適時推出針對多套房家庭的財產稅制度。讓踏實干實業的人不吃虧才是有效的正向激勵體制;就宏觀政策而言,在全球減稅吸引產業回歸背景下,我國需持續為制造業減負,加大科研投入稅收抵扣和減稅力度,集國家之力投入基礎性研究領域以減少企業重復研發投入。同時,需逐步放松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的管制,激發市場活力,加大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利率市場化和服務多層次的機制;就行業發展而言,需逐步提高制造業行業標準水平和對違法、不守信企業的處罰力度,形成良性的優勝劣汰機制;就企業發展而言,加大產權和個人財產權保護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促企業品牌建設,打造全球性制造業百年老店才是終極目標。
只有全方位的制度設置才能促傳統制造業與新經濟深度融合,只有傳統制造業與新經濟深度融合才能促制造業完成轉型升級,只有制造業順利完成轉型升級才能促中國經濟平穩轉型,只有中國經濟平穩轉型才能促經濟在新時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