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省國土資源廳:禁止審批新建飾面石材礦山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省國土資源廳加大全省飾面石材礦山開采整治,推進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據了解,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明...
省國土資源廳:禁止審批新建飾面石材礦山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省國土資源廳加大全省飾面石材礦山開采整治,推進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
據了解,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明確,禁止審批新建飾面石材礦山,已設立的飾面石材礦山延續須經所在地市、縣(區)政府批準同意后方可辦理。
為推進生態恢復治理,不斷減少礦山數量,省國土資源廳表示,將持續實施從嚴從緊礦業政策,到期一個關停一個,倒逼加工廠壓縮生產規模。持續多次開展打非治違行動,杜絕“死灰復燃”。
同時,以“雙隨機”檢查和“黑名單”制度督促在采礦山業主依法依規實施開采和治理。積極開展廢棄飾面石材礦山綜合示范治理,實施安溪官橋—龍門飾面石材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敖江流域羅源、古田、連江三縣編制綜合治理規劃等,同時出臺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包、廢棄采礦用地復墾增減掛鉤等政策,實施“一包一策”。
寧德:建立石材產業長效治理機制
5月6日,接到中央環保督察組轉辦的關于古田縣大東地區石材污染信訪件后,寧德市、古田縣立即開展聯合執法,組織公安、環保、安監、經信、市場監管等部門執法人員分頭進駐鶴塘、杉洋、卓洋等鄉鎮,對大東地區121個礦點進行全面巡查,落實環保網格化管理,嚴防礦山盜采和加工企業消納剩余石料造成新污染。
針對古田縣大東地區礦山石材產業整治情況,寧德市委、市政府舉一反三,綜合施策,建立一套多管齊下的長效機制。
建立責任傳導機制。市委、市政府召開聯席會議專題研究石材產業長效治理方案,進一步明確屬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職責分工,量化國土、環保、公安等部門的目標責任,形成末位約談、單列考核和生態資源離任審計等制度,層層傳導環保責任。
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抽調經信、環保、國土、公安等部門人員組成聯合執法隊,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拉網式排查,對重點區域、工業園區以外的石材加工企業,一律先關停再整改。
建立退出補償機制。各地先后出臺退出補償辦法和標準,支持企業“走出去”,或者“退出來”轉型發展其他產業。
建立公眾參與機制。修訂《寧德市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推行環境信息公開,建立有獎舉報制度,聘請社區環保監督員,組織志愿者開展環保公益活動,鼓勵公眾廣泛參與監督。
建立生態修復機制。市政協牽頭組織國土、林業、環保、旅游等方面專家,深入實地開展專題調研,協助編寫生態修復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