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助于強大的電子束,科學家證明經過處理的煤炭中的納米鉆石只能存在數秒鐘,而后變成毫不令人興奮的碳。照片借助電子顯微鏡拍攝,其中的黑斑便是煤炭中的納米鉆石。顯微鏡發射的電子束的能量凝...

顯微鏡發射的電子束的能量凝結氫化碳原子群,一些擁有類似格構的納米鉆石結構。照片展示了轉化成煤炭的納米鉆石(黑斑)。
納米鉆石能夠應用于一系列工業領域,在醫學研究領域的應用不但擴大,可用于進行化學療法,增進骨骼生長以及提高牙科植入物的耐受性。納米鉆石體積很小,肉眼不可見,可用于對抗骨壞死等骨質流失導致的疾病。
北京時間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一項新研究,并非所有鉆石都能做到“恒久遠”,有些鉆石會在短短數秒鐘內消失殆盡,這種鉆石便是所謂的“納米鉆石”。這一研究發現顯然與莎麗-貝希1971年演唱的邦德影片主題曲以及著名的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不符。鉆石的英文名“diamond”在古希臘語中意為“牢不可破”。
借助于強大的電子束,科學家證明經過處理的煤炭中的微型鉆石只能存在數秒鐘,而后變成毫不令人興奮的碳。在利用化學方式對煤炭中的碳進行處理使其具有可溶性后,美國賴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納米鉆石的這種現象。納米鉆石能夠應用于一系列工業領域,在醫學研究領域的也應用不但擴大,可用于進行化學療法和增進骨骼生長。
化學家埃德-比盧普斯和孫延秋(Yanqiu Sun,音譯)率先在不成形的注氫石墨層中發現納米鉆石。在利用電子顯微鏡拍攝煤炭的特寫照片時,他們發現顯微鏡發射的電子束的能量凝結氫化碳原子群,一些擁有類似格構的納米鉆石結構。比盧普斯表示:“電子束的能量很大。為了剝離氫原子,你需要耗費驚人的能量。”電子束的能量剝離不牢固的氫原子,在煤炭的石墨層之間引發連鎖反應。
根據刊登在美國化學學會《物理化學快報雜志》上的研究論文,連鎖反應形成寬度2到10納米的鉆石。比盧普斯和孫延秋發現絕大多數納米鉆石在電子束能量的影響下快速消失。在照片中,他們記錄下這些變化,時長30秒左右。比盧普斯說:“這些微型鉆石并不穩定,很快便轉換成初始物質——無煙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