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本人工作歷程1949年畢業于天津國立北洋大學機械系,分配到本溪鋼鐵公司設計處工作,1951年起任本鋼資源勘探隊隊長,開始從事地質勘探工作。1955年調北京重工業部地質局機械動力...
1. 本人工作歷程1949年畢業于天津國立北洋大學機械系,分配到本溪鋼鐵公司設計處工作,1951年起任本鋼資源勘探隊隊長,開始從事地質勘探工作。1955年調北京重工業部地質局機械動力處工作,任工程師。為了保證地質鉆探工作的順利進行,三年中組織各省建了一批地質機修廠。1958年調到冶金工業部地質研究所勘探技術研究室工作。先后任組長、副主任、主任等職。在這期間,曾設計并領導開發了“北京型轉盤式巖心鉆機”系列,使冶金地質系統具備了全面更新鉆探裝備的條件。本項目于1964年獲得國家經委頒發的新產品二等獎。
2. 參與超硬材料及制品的研究工作
為了提升我國鉆探技術的水平,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參加并領導了冶金地質鉆探向“小口徑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的過渡,組織了多種液壓鉆機的研制。其中曾主持研制成功了“鉆石一200型"全液壓坑內鉆機,在礦山坑內得到全面推廣;所參與研制和協助領導的小口徑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取代了粗笨落后的合金、鋼粒鉆進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還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了三種類型的人造金剛石壓機,其中九十年代初主持研制的“HS610000kN型壓機”,在第八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金牌和遼寧省發明一等獎,并獲得兩項國家專利;積極支持以方嘯虎為首的團隊所開展粗顆粒高強度人造金剛石單晶、聚晶、復合片、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的原材料、工藝、提純、檢測等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和金剛石鉆頭的研制生產,獲多項重大突破;所主持研制的“NCO-1巖芯定向裝置”獲得了部級二等獎,并獲得國家專利。
憑借著深厚的技術能力和出色的業績,成為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勘探技術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曾任院勘探技術研究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探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5年獲得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到1989年止,先后與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合帶碩士研究生共三名,均獲得了碩士學位。
3. 領導勘探技術研究室期間取得的成績對推動超硬材料行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 自七十年代,領導勘探室的研究工作整體轉向以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為核心的鉆探新技術的研究。
根據課題需要,研究向縱深擴展,包括:以人造金剛石鉆頭為核心的鉆進工藝研究試驗,及其他金剛石制品的研制;以人造金剛石鉆機為主體的管材、鉆具和相關設備器材研究;以高強度人造金剛石為主,包括立方氮化硼及其他超硬材料及其制造工藝、設備、原材料研究等。三十多年,他帶領勘探室科技人員從事圍繞人造金剛石鉆探新技術及相關技術的科研工作,共完成大小近百項專題。其中國家及省部級項目54項,院內及橫向合同項目數十項。三十多年來,共獲國家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1項,其中二等獎9項。
2)為我國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的推廣做出重要貢獻
勘探技術室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使得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在我國迅速配套并走向全面推廣應用,完全取代了五十年代從蘇聯引進的“鋼粒”鉆探技術,實現了人造金剛石“小口徑”鉆探技術。鉆進效率成倍提高,臺月效率(月進尺)翻了一翻,從300多米/臺月,提高到600多米/臺月,甚至上千米,而且實現了“鋼粒”鉆進無法施工的超千米深孔鉆進和坑內水平鉆孔鉆進。鉆探設備及鉆具實現了輕便化,操作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別是不提鉆繩索取心鉆進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徹底改變了我國鉆探技術的落后面貌,每年為國家節省數億元的鉆探費用(八十年代),大大加快了地質勘探的速度,實現了鉆探技術的現代化。
1975年7月5日,新華社以我國研究成功了先進的“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為題發了“第1819號動態清樣”國內動態,文中指出:“桂林冶金地質研究所勘探技術研究室在全國各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僅用5年時間就研究成功了初步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的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并開始推廣應用。”此文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同志批示:“寶華同志閱,調查一下,如屬實,應予以推廣和加強隊伍,必要時開現場會議,得出有力措施,使之推廣”。1977年5月29日,人民日報作了“人造金剛石鉆探新技術研究試驗成功”的正式報道;1978年,該室的“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課題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 “金剛石地質巖芯鉆探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獲得證書。
3)參與并領導六面頂金剛石壓機設計,為我國自主創新地發展六面頂壓機做出較大貢獻
1971年在冶金部主持下,帶領課題組協助冶金部首先在首鋼勘探隊和礦地院各上二臺6×600T六面頂金剛石壓機。隨后,冶金部迅速武裝了各大區的勘探公司機械廠,國內有關部門后來也大上金剛石壓機。龐大的“壓機群”不但為我國人造金剛石鉆探技術的順利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加快了超硬材料行業的迅速發展。1985年,組織以沈榮元為首的CS-1型6×800T壓機設計研制工作,并成功地轉讓技術給桂林冶金機械廠進行批量生產,成為該廠主要產品,該廠技術人員繼續研制,擴大品種規格,使之成為我國最大的壓機生產基地,年產值達數億元。該項目獲得1989年有色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1996年間,離休之后,還在沈陽、河南二地研試成功HS6×1000T和UDS-I6×1300T壓機,并獲兩項國家專利。
4) 為自主創新地研究發展金剛石鉆機做出突出貢獻
鉆機設計是勘探技術室的強項,70年代,在國內率先推出性能先進的鉆石-300型全液壓鉆機,隨之相繼完成鉆石-100、鉆石-200、鉆石-600型系列全液壓鉆機的研制,當時在業界同行中曾引起轟動。1978年接受國防科委下達的用于地下核試驗取樣的“八一”全液壓遙控鉆機設計研制任務,當年原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同志參與設計鉆機液壓系統部分,鉆機在桂林組裝試驗之后,用專機運往新疆羅布泊核基地,研究室同志帶著新研制成功的“八一”全液壓遙控鉆機、繩索取芯鉆具、鋁合金鉆桿和金剛石鉆頭,參加了地下核爆炸之后的及時快速鉆進取樣的艱巨工作。他們不顧危險,不怕疲勞,連續苦戰,勝利完成了任務,受到了基地的嘉獎。
4. 為行業培養了一批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
為了我國勘探技術人才的后繼有人,對年輕一代的技術人員進行多年的精心培養和傳幫帶,勘探技術室出現了一批業界很有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如李振潛、呂智、莫時雄、方嘯虎、章兼植、曲亞增、鄭超、姚禮尹和林銘西等等。這些同志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均做出突出的業績,并多次獲獎。但作為領導,自己在課題組名單中沒有名份,以至于與獲獎無緣,其實,在這許多課題研究過程中,傾注了多少我的心血,但我無怨無悔。他們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他們的光榮,就是我的光榮。我無愧于我的時代,也無愧于我深愛的事業,更無愧于我的祖國。(摘自《中國超硬材料工業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