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新材料產業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根據《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將達2萬億元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25%。
目前我國所有新材料品種中,僅有14%左右的材料可以實現完全自給,而且多為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品種,半數材料仍需大量進口,在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尤為明顯。此外,還有三成材料在國內完全空白。因此,雖然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空間廣闊,但道路并不平坦。
產業熱度不斷升溫
按照《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國內將形成10個產值超過150億元的綜合性龍頭企業、20個產值超過50億元的專業性骨干企業,并形成若干年產值超過300億元的基地和集群;新材料產品綜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關鍵新材料保障能力達50%;推廣30個重點新材料品牌,實施若干示范推廣應用工程。
國海證券分析師鄢祝兵表示,“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新材料是國民經濟各行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和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瓶頸。
尚普咨詢發布的報告認為,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階段,隨著航空航天、電子、化工、能源、醫藥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基礎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新材料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此同時,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社會各領域對節能環保新材料的需求不斷升溫,這將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基于這種認識,以及國家政策的鼓勵,目前全國各地投資新材料產業的熱情高漲:哈爾濱提出,到2015年,規模以上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年均增長35%以上,占黑龍江省35%;上海提出,到2015年,上海市新材料工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000億元;陜西則明確,到2015年,陜西省將形成3個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集群,電子、石化等6個新材料產業聯盟,12家百億級新材料企業集團。
產業前景看好
根據《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我國將重點支持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共六大領域。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點引導方向,一是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重點突破關鍵品種和技術裝備;二是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建設重大工程,發展先進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功能材料等;三是緊緊圍繞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推動新材料產業與基礎材料工業融合發展;四是緊緊圍繞世界新材料科技革命發展方向,引導材料產業自身實現跨越式發展等。
專家表示,有兩個領域值得關注。一是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實現節能環保需求所需要的相關新材料設備。譬如,風力發電所需關鍵材料包括風機葉片用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新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用的高性能永磁材料等,太陽能光伏發電所需關鍵材料包括多晶硅材料、封裝材料和背板材料等,以及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所需動力電池材料等。二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基礎原材料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關鍵新材料技術突破。例如,我國雖然是鋼鐵產量大國,但精細化生產程度有待提高,需要積極采用新技術(或新工藝、新裝備)提升傳統材料性能,提高產品附加值。
鄢祝兵表示,“十二五”期間,受益于下游產業的強大需求,碳纖維復合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動力電池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將迎來廣闊發展空間。
產業化諸多問題待解
新材料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但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高投入,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科研準備,工程化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投入。因此,雖然新材料產業發展空間廣闊,但也并不意味著一片坦途。
專家表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資源型、通用型中低檔產品較多,高端品種發展滯后,部分關鍵產品對外依存度高;工藝技術裝備落后,產業創新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不多;產業基礎薄弱,市場培育和發展還存在不少障礙,缺乏領軍型企業;體制機制不配套、不完善,基礎管理工作比較薄弱,統計體系尚未建立。
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克健表示,新材料產業在產業化過程中,需要強化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但在關鍵共性技術和科研平臺的搭建方面,則需要加大國家規劃層面的投入和引導,并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在人才和資源上的優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材料及材料新技術替代傳統材料,需要經歷一個逐步具備產業規模的過程,雖然節約了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但往往在剛開始的時候生產成本要高于傳統材料產品。
對此,李克健表示,只有加大應用技術才會日漸成熟,工程化水平才能提高,自主產品才會達到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性價比。同時,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應帶頭加大對自主新材料產品和技術的應用,這是支持自主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