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報告披露,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449億元,同比下降1.3%。
不過,這一降幅較1-2月的5.2%收窄3.9個百分點,而且,3月當月實現利潤4389億元,同比增長4.5%。
一季度,私營企業表現較好,國有和外商企業利潤下降較快。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3172億元,同比下降12.4%;集體企業實現利潤178億元,同比增長16.8%;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5959億元,同比增長0.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2515億元,同比下降12.6%;私營企業實現利潤3264億元,同比增長22.4%。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經濟效益處處長何平分析認為,一季度我國工業利潤同比下降主要有四個原因:價格因素制約利潤增長、產品銷售增長乏力、制造成本增加、期間費用增速居高不下。
而對于一季度國有及國有控股、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利潤下降較快,何平表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受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利潤大幅下滑影響;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因外向型產品占比較高,受國際市場疲軟、人民幣升值和成本上升等影響較重。
不過,何平提醒,與前兩個月相比,3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升。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工業產銷增速均有所回升、價格變動對利潤增長的下拉作用有所減弱、工業企業營業外凈收入由前兩個月同比下降轉為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