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整個光伏行業而言,2011年是一個可以讓每個光伏人記住的年份,也是一個雜糅著光伏人各種情緒的光伏情感年。因為這一年之中,光伏產業歷經了各種傳奇,嘗遍了驚喜、驚慌、驚奇的各種滋味。
2011年第一、二兩個季度,國內光伏行業延續著上一年的熱情,投資節奏仍然處于亢奮之中,增產、擴容依然是光伏行業最熱的關鍵詞,而在三、四季度,一切似乎在瞬間出現了急劇逆轉。隨著各上市公司慘淡季報出臺,以及國內外市場環境的風云變幻,光彩四溢的光伏行業頓時陷入黯然。
在上游市場,國際多晶硅價格持續下降直逼生產成本,使得國內多晶硅行業遭到致命打擊,國內多晶硅行業幾乎全面停產,企業游離生死線上;與此同時,下游市場日子也并不好過,國際市場的變幻莫測、各國補貼政策不確定性的增加,以及國內光伏企業集體所要面臨的“雙反”調查,嚴重打擊了光伏企業發展的勢頭,國內企業不約而同地放緩或停滯了發展步伐。
上半年的瘋狂、下半年的慘烈,讓依舊稚嫩的光伏行業歷經了成長的喜悅與磨難。盡管如今的光伏市場上空依然籠罩著揮之不去的陰霾,業內悲觀情緒的蔓延似乎讓這個朝陽產業迷失了發展方向,但正如施正榮所言,光伏行業陷入暫時的低谷期,光伏行業是不會破產的,未來的光伏產業必將在經歷陣痛與堅守之后迎來光明。
1、一個省份半年新增78家,民企投資潮涌向光伏
由于國內傳統制造業利潤空間逐漸壓縮和光伏業較高的毛利率,民資實力雄厚的浙江省再次出現了新一輪光伏擴張熱。光伏業組件毛利率往往能達到15%-35%,即使一些技術不過關、規模不夠大的企業,毛利率也仍然能達到8%-10%,這對眾多毛利率在5%左右徘徊的浙江制造業企業具有十足的吸引力。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一組數據顯示,半年內新進入光伏行業的浙江企業達78家之多,且多成立于2010年9月后,其中65%的企業都切入了組件環節的生產。新進成員幾乎全部都是小規模投入,沒有一家的投資金額達到8億元人民幣,而8億元規模的投資額,正是投資一條產能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的基本資金量。
點評
盡管光伏經歷了2008年多晶硅的滑鐵盧般的教訓,仍沒能擋住新進入者的腳步。很多企業成本價高于歐洲市場價,陷入“未投產已先虧損”的窘境。在光伏這個新興市場上求發展,僅有資金還不夠,還要選擇進入的時機。
2、鑄錠法生產類單晶,多晶硅工藝獲重大突破
多晶硅工藝路線獲得重大突破,類單晶硅工藝路線漸成多晶硅企業選擇的主流技術路線。單晶硅與多晶硅兩者相比,單晶硅轉換率令多晶硅難以追趕,多晶硅鑄錠規模也讓單晶硅望塵莫及。據測算,直拉單晶的工藝成本是每公斤160元左右,多晶硅鑄錠工藝成本是每公斤60元-65元左右,從品質上比較,直拉單晶轉換率可以達到18.5%,多晶硅一般在14%-17%左右;所謂類單晶技術,就是用多晶硅鑄錠方法生產接近單晶轉換率的產品技術路線。采用新鑄錠技術生產的準單晶硅產品不僅轉換率可以與單晶硅媲美,而且可以大規模生產。
點評
自光伏市場啟動以來,單晶硅與多晶硅憑借各自的優勢,在市場份額上平分秋色,保持共存態勢,但隨著類單晶產品的技術突破,這種市場格局將面臨分解,未來,類單晶產品技術成為多晶硅行業的主流技術的發展趨勢明顯,并將成為行業的選擇方向。毫無疑問,技術革新永遠是光伏行業的主旋律。
3、各省市紛紛布局’光伏產業園遍地開花
全國360個城市中有近一半數量的城市都將目光鎖定光伏產業,提出了建設千億級光伏產業園區的目標,各地光伏產業園遍地開花。在區域政策和資源影響下,我國已初步形成以環渤海、長三角、西南、西北等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區。未來我國新能源產業整體將持續向政策和資源優勢區域集聚,國內大型新能源裝備制造向市場終端轉移,研發和銷售環節將向資本和人才的密集區集聚。
點評
據測算,產業園的建設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的稅收,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間的制造成本,有效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但應該注意的是,無論園區選擇企業,還是企業選擇園區,都還要考慮資源與技術等條件的制約,避免一味簡單地做低產能的勞民傷財的同質化招商。
4、2015年10GW、2020年50GW,光伏目標不斷更新
外媒與國內媒體相繼發布未來國內光伏發展目標有望翻番的消息,顯示出了各方對國內光伏目標預測的熱度以及對目標修改的期冀。在“十二五”新能源產業規劃,原定光伏裝機容量在“十二五”(2011-2015年)和“十三五”(2016-2020年)的目標分別為5吉瓦和20吉瓦,隨著對“能源局和發改委正在就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一些新的目標”的猜測揭曉,中國“十二五”光伏目標更新為10GW,2020年光伏裝機總容量50GW。而SEMI向全球發布“2011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報告”更大膽建議中國的2020和2030年的光伏安裝量應分別達到60GW和270GW。
8月底,《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被媒體首次披露一經刊出,反響熱烈,之后,該“意見稿”的全貌也逐步揭開。
《規劃》制訂了宏偉數量目標:到2015年,我國光伏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等產品適應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規模要達10GW,滿足國際市場發展需要。
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業做強做大,到2015年形成:1-2家5萬噸級多晶硅企業,2-4家萬噸級多晶硅企業;1-2家5GW級太陽能電池企業,8-10家吉瓦級太陽能電池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培育1-2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全行業創造就業100萬人。
點評
目前無論在新能源領域,還是在整個能源領域,光伏市場的份額占比都不能與其戰略地位相匹配,提升光伏目標的呼聲一直盛行于業界。我國光伏裝機目標地不斷更新顯示出國家對于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產業未來的規劃‘步子邁得可能更大’,在政府層面上給光伏產業發展的一個明確信號,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啟動無疑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中的“目標”非常振奮人心。也說明了“洗牌”是行業共識,政府對此也給予了默認,國家的扶植力度逐漸提升,有意將光伏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5、《多晶硅行業準入報告》發布,重組多晶硅行業整合強化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向各省市發布通知,要求對首批準入申請企業的材料進行核實,并于7月15日前將審核結果及材料報送工信部。
根據《通知》,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受理本地區的多晶硅企業準入公告申請,并將核實意見和企業填報材料上報。工信部將組織專家并委托相關檢測機構對申報材料復核、檢查后,會同有關部委以公告形式發布符合準入條件的多晶硅企業名單。
點評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多晶硅項目審批將要開閘的一個重要信號,表明多晶硅行業格局將面臨重組,為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啟動創造條件。
6、青海930項目火速獲批,各省緊盯“青海樣本”
青海省今年欲出130億補貼800兆瓦光伏項目,并以1.15元/度價格補貼在9月30日前并網的電站。有專家預言,未來很難再有高于此價格的補貼出現。此后,國家發改委以非常規速度正式批復青海930項目,并將建設周期延長至今年底,這從政府層面上已逐漸為各省大型光伏并網工程建設亮起了“綠燈”。
點評
青海屬于國內經濟欠發達的省份,當地政府試圖通過地方政府強力進行光伏上網電價補貼的辦法來激活當地太陽能光伏產業,而不是一味被動等待國家出臺統一的光伏上網電價,這一思路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對國內其他省市,尤其是西部省市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一被稱之“青海樣本”的補貼,不僅將為國內各省發展光伏參考提供有效的數據,也將對始終處于緩慢啟動狀態的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起到“鳴槍”的作用。
7、光伏行業重要里程碑,標桿上網電價出臺
8月1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了其在7月24日簽署的《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通知規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發改委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準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省(區、市)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
點評
光伏行業素有“政策推動市場”之說,盡管業界一直呼吁政府盡早出臺光伏的上網電價,但8月1日頒布的文件還是給了光伏業界一個大大的驚喜,讓翹首等待已久的業界如遇甘霖。雖然這一政策背后有著種種的不完善、質疑甚至是漏洞。但是,它為我們帶來了中國光伏市場開啟的曙光。同時,它也對中國光伏企業經營戰略的調整帶來了重大影響,國內光伏已經邁出了最具關鍵的一步,成為今年中國光伏市場最重要給里程碑。
8、晶科陷“污染門”,光伏行業被認可尚需時日
9月15日晚7時30分許,500余名群眾聚集在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門前,就環境污染問題討要說法。9月16日晚8時30分,晶科能源門前仍有數百人聚集圍觀。
9月底,晶科全面停產1.2GW的電池生產線。
10月中旬,在獲得當地政府批準以及指定的一組專家對氟化學品泄漏事故后的補救工作是否滿足環保要求進行認定后,晶科太陽能中國海寧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終于恢復生產。
點評
這一事件成為三季度以來最受關注的焦點,也進一步表明倡導綠色概念的光伏企業一旦在環保上出現問題就更容易引起公憤。中國光伏產業改變“一流的企業,二流的管理,三流的環保意識”現狀還需有待時日。
9、央企、民企強強聯合,共建光伏電站航母項目
11月17日,光伏行業最大的新聞來自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保利協鑫有限公司(下稱保利協鑫)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旗下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簽署的在山西省大同市共同開發總裝機規模為1GW的光伏電站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點評
相對于2011年全國光伏總裝機量僅為1-2GW的總規模,此次兩大巨頭合作可謂是大手筆。正如幾年前,保利協鑫在徐州建立20兆瓦光伏電站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光伏電站一樣,可以預測的是,此次兩巨頭協議簽署的大同1GW項目也將成為中國光伏產業新一輪發展的標桿,這不僅將開啟清潔能源大規模集約化開發和高效利用的先河,還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綠色動力。
10、光伏降價潮來襲,“雙反”調查雪上加霜
就在大多光伏企業深陷行業調整泥潭中,組件價格賣出白菜價,不能自拔之際,美國商務部一紙“雙反”立案調查書,更給行業、企業潑上了更冰的涼水。
內外交困,幾無市場,價格繼續下跌不止,產業鏈各環節存貨大幅增加,當經歷了這一系列變故后,光伏產業陷入當下的困局,而低迷狀態仍處在綿綿無絕期的狀態。
點評
對于“雙反”調查,中國16家光伏企業選擇了站在統一戰壕,我們看到了中國光伏企業積極的一面。四大光伏巨頭直面所謂的調查。在國際貿易爭端日趨常態化的大環境下,中國光伏企業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學會用決心與法律捍衛自身的權益,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光伏企業正在尋求有尊嚴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