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和歐債風波繼續甚囂塵上,加上法國AAA級評級可能遭降的傳言,彌漫在市場上的避險情緒越來越強,美元受避險買盤推動下大幅走高。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人民幣對美元反而進一步擴大升勢,一舉進入“6.3”時代。
對于近期人民幣中間價顯著走高,分析人士將其解讀為,在國際經濟形勢日漸嚴峻和復雜的階段,央行主要以匯率手段為抑制通脹的著眼點,隨著后市外圍市場逐漸企穩,人民幣的升值步伐終將放緩。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眾多外向型企業不得不面臨挑戰。
人民幣匯率再創新高下半年面臨更快升值可能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首破6.4 釋放匯率政策新信號
近期人民幣匯率小跑的內因和外力
8月初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路小跑,連破6.44、6.43、6.42關口,1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突破6.4報6.3991,讓不少業內人士感到有些意外。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于10日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加上美元在隔夜市場走強,我本來估計今天的人民幣中間價對美元可能要跌一下了,沒想到卻較昨日大幅上調176個基點。”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學彬坦言。由他牽頭研發的復旦人民幣匯率指數明確顯示,美債危機爆發以來的幾個交易日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兩度刷新今年以來的單日漲幅紀錄,復旦人民幣匯率指數從7月27日的112一躍至114.5.
哪些原因使人民幣出現如此顯著的升勢?又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
最近的因素是剛剛公布的中國7月貿易順差數據。盡管市場早已經預期7月貿易順差將創下年內的最高點,但高于3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仍大大超出預期。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預計,隨著生產周期逐步進入高潮,我國在未來幾個月內仍將保持較高貿易順差,在某種程度上允許人民幣升值。
中國的貿易數據給予全球市場信心,然而對于我國的政策制定者來說,它卻制造了一個“政策困境”。一方面,大量的貿易順差通過結匯渠道流入銀行體系,將造成國內流動性的增加,并由此產生通脹的壓力;另一方面,面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為防止經濟出現明顯滑坡,決策層很難在這樣的關口保持緊縮的力度。
“目前面臨美歐債務危機,估計決策層暫時不會動用加息和存款準備金這兩樣工具,而是通過人民幣升值的匯率手段來保持一定的緊縮力度來抑制通脹。”招商銀行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階段性升值加速可能于后市趨緩
在全球市場劇烈動蕩的背景下,“利率政策放一放先讓匯率動起來”這一“有松有緊”的策略受到肯定。專家同時也指出,人民幣加速升值步伐不可持續,多數市場機構仍維持人民幣對美元在年內升值5%到6%的預測。
首當其沖的負面影響就是對外貿企業的沖擊。
“前幾天人民幣對美元還在6.43左右徘徊,今天就突破6.4了。2到3天內就差3分錢,許多外貿企業是不敢接單的。如果說哀鴻一片可能夸張了點,但我估計國內三分之一中小型外貿企業的運營都會在人民幣匯率大幅走高的情況下陷入不正常的狀態。”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兼高級經濟師凌蘭芳說道,“中國現在咬咬牙,把GDP增速降下來,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勢必將以一大批中小企業優勝劣汰為代價。在這個調整的關鍵時刻,企業不得不迎接挑戰,或通過轉型升級來提高產品附加值,或靈活地從國外市場轉向開拓國內市場。”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外貿企業早已對人民幣升值趨勢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紛紛采取提前結匯等方法規避風險,但這些技術性手段仍是杯水車薪,“長單不敢接、短單吃不飽”的情況仍較為普遍。 安邦咨詢研究員預計,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對出口的影響,將在下半年逐漸顯現。
野村證券發布報告稱,除了避險貨幣日元和瑞郎,歐系貨幣、商品貨幣以及新興經濟體的貨幣都對美元有不同程度的走弱。在上述貨幣都對美元走弱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保持單邊升值趨勢,相當于增大了人民幣對大多數非美貨幣的升幅。
“應增大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參考一籃子貨幣,考慮到其他非美貨幣的走勢,對美元有升有降。”陳學彬建議,“現在對美元只升不降的格局是不可持續的,一旦美國等外部市場經濟企穩,人民幣階段性升值或將告一段落。”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日前也表示,20多年來我國幾乎不間斷地保持著經常賬戶盈余和資本賬戶盈余,并持有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國資產和以人民幣計價的對外負債,這種資產和負債的貨幣結構,使得中國的凈國際投資頭寸在美元對人民幣出現貶值時非常脆弱,眼下是結束對美元依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