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媒體報道,財政部正在醞釀下調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部分鋁型材的出口退稅率將從現行的13%下調至9%,不銹鋼條、桿、型、絲等商品的出口退稅可能將被取消,而目前該類商品的退稅率為5%。
一季度中國剛剛出現貿易逆差,“出口退稅”下調的消息就接踵而來,雖然國家希望借此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型產品的出口,使這些企業通過生死競爭、整合重組促進產業升級。但是,對五金出口企業而言,在面臨工資提高、原材料漲價的同時,失去退稅福利這層“保護膜”,出口成本提高無疑是雪上加霜。
眾所周知,出口退稅主要是通過退還出口貨物的國內已納稅款來平衡國內產品的稅收負擔,使本國產品以不含稅的成本進入國際市場,與國外產品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從而增強競爭能力,擴大出口創匯。簡單來說,就是政府為了鼓勵出口實行優惠政策。
多年來,許多習慣了這種政府補貼的五金企業多年來仰賴出口退稅活著。如今,政策風向驟變,五金企業要想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必須多方應對。
應對一:集體提價
盡管出口退稅面臨下調還處于傳言階段,但不少五金行業人士已經表示擔憂。更有人認為,出口退稅下調影響的是整個五金行業,因此在如何應對出口退稅率下調時,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整個五金行業集體提價,因為大家出口成本上升幅度相差不大,新增成本壓力只能轉嫁給客戶。
對企業來說,雖然2011年的發展形勢見好,訂單比以前多,但是工人工資、原材料價格也漲勢迅猛,成本壓力并沒有減小,如果這個時候調整出口退稅率的話,企業獨自承受的壓力確實夠大。
據機電在線小編分析,集體提價也是情非得已。如果此路走不通,行業內龍頭企業受出口退稅率下調影響不大,因為他們議價能力比較強。所以,中小型企業要在提價基礎上,選擇其他路線,內銷就是其一。
應對二:出口轉內銷
現今,外貿型五金企業的出口之路是越發艱難:國外反傾銷打擊、成本上升價格優勢盡失……一旦出口不再成為獲利的最佳捷徑,五金企業出口轉內銷勢在必行。
不過,外貿轉內銷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到實打實的行動中去。如今,從洋品牌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可以看到,中國市場有著巨大需求,也有著巨大的潛力。對于五金企業來說,布局國內市場也到時機了。
和行業人士紛紛表示五金企業出口轉內銷之路并不好走的情況相反,小編認為,只要解開外貿轉內銷“死結”,進軍國內市場并非難事。
外貿轉內銷的五金企業由于都處于品牌初建期,普遍缺乏品牌力,在這個階段并不意味著企業不能有所作為。其實,在內銷市場,消費者真正的品牌消費觀并沒有建立起來,這些消費者還處在產品消費階段,對于這些消費者,企業的產品力將直接決定被選擇的機會的大小。
只要開發出迎合國內消費者眼光的產品,從產品上就直接將消費者吸引,就能成功邁出內銷之路的第一步。
應對三:產業轉型
部分出口型五金企業,都退稅率降低都表示不解,認為退稅率降低意味著生產成本提高,以往的價格優勢不在,擔心國外采購商因此放棄中國市場而轉向其它國家。
其實不然,如果我們的產品質量、品種、款式能滿足國外買家的需要,就不用擔心客戶流失。“有好的產品,就絕不愁賣不出去,只要滿足客戶需求,不斷研發出新產品,即使價格漲一點,個噢外買家也是能夠接受的。一位企業老總如是說。
事實上,盡管中國出口型企業紛紛提高的產品價格,但2011年的廣交會一期交易情況仍然樂觀,部分國外采購商對價格上漲都表示理解。
故此,國家下調出口退稅率,可能讓五金企業提前進入了行業洗牌的關鍵時期,讓發展過快的五金行業停下腳步,解決各種阻礙行業問題,諸如: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在質量和外形上差別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