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拋出“印鈔機”和匯率攻勢后,為緩解本國經濟壓力,美國政府又頻繁打出“貿易保護牌”。近日,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出的申訴通告引起了國內光伏產業極大震動。據悉,這起稱為“301調查”的案件針對中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清潔能源政策,厚達5800頁的調查申請書幾乎覆蓋了所有新能源產品,目的是懲罰性提稅。
“新能源產業發展有它自己的趨勢,而現在的狀況是與中國面臨的整個國際環境有關。”上海發改委研究院一位資深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整個出口環境對新能源會有影響,而影響也不僅僅是與出口相關的產業。 ”
胡皖書也認為,美國此舉主要是因為國內大環境所致,“301調查”只是一個策略工具,“美國想通過雙邊貿易來緩解本國的壓力,大背景是對人民幣匯率施壓。選擇新能源‘開刀’是因為政府想要優先保護戰略型的產業。 ”
記者了解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申請書指控,中國政府為風能、太陽能、電池及節能汽車等產品提供了不公平支持,其所列舉的“違規”行為包括出口限制、歧視外國公司、商品進口要求技術轉讓、補貼國內公司等。
根據流程,如果WTO專家組裁定美方獲勝,中國大量的清潔能源產品對美出口稅率就將提升。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的太陽能電池有超過90%的產品出口國外,雖然歐盟占據最大的份額,但在歐洲各國紛紛下調補貼政策之時,如果美國再提高關稅,正在上升軌道中的光伏產業會否因此折戟沉沙?這成了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市場戰略轉身?
雖然裁決本身還沒有任何定論,但敏感的市場似乎已經嗅出了味道。 “短期內我們不大可能擴張美國市場。 ”李茂對記者坦言,雖然還不好預測這場“官司”的結果,但如果美國此后持續對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打壓,肯定會對行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而此前,他曾撰文看好美國作為新興市場的巨大前景。 “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從奧巴馬政府為兩個太陽能項目提供近20億美元的貸款,到賓夕法尼亞將擴充2400萬美元來推動清潔的太陽能新能源發展,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讓人有充分的理由看好美國光伏市場的發展與未來。 ”他在報告中如是陳述。
胡皖書也表示,盡管可以有效減少貿易摩擦,目前正泰并沒有進軍美國的計劃,“現在有的企業已經采取了本土化采購,在北美等地建廠,員工是本土的,產品也打上made inUSA標記,這樣來自當地政府的干預會少很多,而北美對賣給當地的組件也是有一定比例限制,且必須產于本國。但具體還要取決于客戶結構和市場狀況,正泰現在沒有計劃。 ”
最大壓力來自上游
美國施壓,究竟會對行業產生多大影響?恐怕最有發言權的還是市場人士。李茂認為,從目前釋放的美國限制中國出口的信號來看,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還是來自上游成本的提升。“我們國家硅料39%的進口來自美國,18%來自歐洲,只有18%產自中國,上游原材料的購買價格如果提高,將會導致組件價格上升。 ”據他分析,按照規律,規模經濟應該造成組件價格的下跌,所以美國的“收緊”信號可能不利于產業長遠發展。
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由于光伏企業與國外市場簽訂的都是半年以上的長單,所以即使美國勝訴,對出口的影響也不會在短期內顯現。另有業內領頭企業戰略部人士私底下告訴記者,從目前市場結構看,美國的政策影響應該還比較有限,“大企業出口的大比重還是在傳統歐洲市場,對于美國,之前看好主要是因為奧巴馬的扶持政策,但現在看來執行得并不那么好,過去曾說的今年安裝量要達到600-1000兆瓦可能完成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