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重在一個“新”字。因其“新”,故而發展潛力大,發展前景可觀。目前,我省新材料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以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為依托的創新平臺初步形成,企業的自主創新主體地位日漸突出,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新材料產業正在告別“曲高和寡”的尷尬局面,日益成為我省重點培育的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
記者從省工信委了解到,2007年-2009年,省工信委共安排新材料重點項目扶持資金1.73億元,重點支持新材料產品研發、生產線改造和專業園區建設,促進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截至2008年,我省擁有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257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約17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 2.2%,新材料產業主要企業集中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科研力量及工業基礎較強的中心城市和擁有豐富資源優勢的雞西、雙鴨山、鶴崗、綏化、黑河等地市。
新材料產業發展已經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有關專家表示,其未來前景尤為可觀。因為我省具有發展新材料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潛力。
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我省是一個資源大省,礦產儲量豐厚,可開發利用的物產眾多。在已查明的131種礦產資源中,探明儲量的75種,居全國首位的有石油、石墨、矽線石、顏料黃黏土、長石、鑄石用玄武巖、巖棉用玄武巖、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巖和水泥用大理巖10種;位居全國第二位的有錸、硒、玻璃用脈石英、陶粒用黏土4種;位居全國第三位的有金、泥炭、熔煉水晶、沸石、飾面用輝長巖、珍珠巖6種,全省64種主要礦產資源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為 14286.1億元,為我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定的產業基礎優勢。在我省,金屬材料領域已形成了以東北輕合金、東北特鋼、佳泰鈦業為龍頭的高性能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及金屬加工制品、新型高強高效焊接材料等在內的先進金屬材料產業。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形成了以哈工大奧瑞德、金剛鉆碳化硼、圣戈班陶瓷材料、佳星玻璃、雞西柳毛石墨等企業為龍頭的高性能功能陶瓷、超硬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玻璃、環境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產業。有機高分子材料領域形成了以大慶煉化公司、大慶油田化工集團、哈爾濱鑫達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大慶志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為龍頭的工程塑料、聚烯烴及改性材料、合成纖維、農藥及中間體、涂料、催化劑、電子化學品、催化劑、表面活性劑、水處理劑、油田化學品、其它精細化工等產業。復合材料形成了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樺林佳通公司等企業為龍頭的金屬基復合材料、中高壓及特殊性能玻璃鋼管、特殊功能復合材料及制品、子午線輪胎、精密橡膠制品、鋁塑復合材料等產業。這些新材料總體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及產品居國內領先地位,可為新材料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較強的科技研發優勢。我省擁有國內一流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材料科研密切相關的學院有3個,現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哈爾濱焊接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都具有相應的科研和研發實力。另外,我省新材料企業中,還有一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新材料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我省在新材料研發方面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和大量的科研成果,可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廣闊的市場需求優勢。“十一五”以來,我省裝備、石化、能源、食品四大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術與裝備、環保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輕紡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同時,省政府提出了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工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發展思路,這必將增加對新材料產品的市場需求,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不斷增長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