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人造金剛石經過幾次大的發展,現已在規模上屬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生產技術上的落后,人造金剛石的品級卻是很低的,因此,要在高品級上與國外企業競爭道路還相當遠。
國內現有的金剛石生產設備多為六面頂壓機,而這種壓機卻在精度、噸位及加壓方式上有先天缺陷,再加上近年來國內人造金剛石的原輔材料及周邊技術進行的研究開發力度不夠,因此阻礙了國內高品級金剛石的發展。國內現有狀況是人造金剛石產品雖有出口但主要是在國內消化。其中很大的一部分為建筑材料加工,主要為石材加工。
根據國內生產人造金剛石的狀況來看,現在基本是兩大類:粉末觸媒加碳及傳統的片狀觸媒加碳片生產。現在粉末生產法有逐步擴大的趨勢,但也有其自身障礙,這在國內消費市場尤為突出。
粉末生產法生產的金剛石在高強料上有著晶形整齊,透明度好的優勢。我國石材行業現使用金剛石制品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況,即要求使用壽命長,當然這只是在稍微損失效率的情況下。可是粉末法生產的金剛石在這方面卻存在一定問題。有石材生產廠家作過對比試驗,即用同等質量的粉末法與片狀法生產的金剛石制成鋸片對比切割石材,同等條件,粉末法生產金剛石所制鋸片較片狀法所生產的金剛石所制鋸片少切三分之一的板料,這也難怪國內石材行業不太喜歡用粉末法所生產的金剛石,因為他們仍看的是極為直觀的效益。因此在國內市場上有著這樣一種現象,即粉末生產的金剛石比同等級的片狀生產的金剛石價格低0.08—0.1元/克拉。從上述現象可見粉末生產的金剛石現在還存在一些暫時無法克服的缺點:磁性料高,熱穩定性不高等。另外還有一條是粉末生產對壓機的控制精度要求高,因此只能在新產的較大噸位壓機上生產,否則就得改造其控制系統。如果控制系統精度低,那么根據粉末法生產的特點(壓力溫度條件在合成腔體內趨于一致),有可能整個合成腔所生產的金剛石不規則晶形料居多。這樣就大大影響了經濟效益。而片狀生產特點是利用本身溫度差稍大的特點,只要壓力溫度給定適當,那么總是會有好晶粒產出,這個比例也會隨著控制精度增高而增高。并且隨著對片狀生產法的理解加深,如果控制精度同樣提高到粉末法生產的要求,那么所產出的經濟效益不會比粉末法低,并且片狀法生產成本低,所產的金剛石晶形可控制,更適合于國內市場的需求。因此片狀生產法并不會像一些人所認為那樣沒有前途,相反,片狀法生產的第二春天就要來到。
現將用片狀法生產的一些數據列出供參考。碳片新鄭、觸媒三一,腔體φ25mm,單產12.5克拉/塊,RVD形料少于15%。高強料35%以上,峰值40/50,40/60粗粒度比大于68%,顏色黃偏深,晶體接近球形居多,六-八面體較少,設備為6×10MN壓機。以上數據經多次重復,都相差不大,基本可穩定生產達到此標準。從以上情況來看,片狀法生產只要提高控制精度其經濟效益將會提高。
近來,三一重機新材料有限公司推出了厚度為0.18mm的薄片觸媒,在不擴大腔體的條件下大大增加反應面積,在不降低金剛石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單產近30%,這是片狀觸媒在六面頂壓機上的一項突破,現已向市場推廣并受到金剛石廠家認可,與傳統的0.4mm觸媒相比,薄片觸媒具有校大反應面積,高單產的優勢,以φ25為例,采用薄片觸媒單產可以做到15—16ct,單棒產值比0.4mm觸媒高出2元以上,而成本相差不大,生產的金剛石質量與0.4mm觸媒的基本一致。相信薄片觸媒會成為小壓機擺脫困境的有力支柱,同時也為大腔體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