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上有一條楚河漢界,但你知道楚河漢界在哪里嗎?據記載,歷史上的楚河漢界,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滎陽市。
滎陽擁有許多靚麗的“名片”:“中國象棋文化之鄉”“中國詩歌文化之鄉”“中國嫘祖文化之鄉”“中國閥門之鄉”“中國建筑機械之鄉”“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科技創新百強縣”。
其中,閥門和建筑機械曾是滎陽工業最鮮明的底色。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滎陽閥門、建筑機械等產品均占到全國同行業市場份額的30%。
時移世易。新時期,滎陽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軌道交通為主的裝備制造、以超硬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等產業正在快速崛起,成為滎陽產業轉型、經濟增長的新底色。
從一個閥門說起
滎陽工業從何而來?先從一個小小的閥門說起。
閥門是用以控制流體流量、壓力和流向的裝置,是管道輸送系統中的控制部件。閥門的用途十分廣泛,例如自來水管用的水龍頭、液化石油氣灶用的減壓閥都是閥門。
1972年,滎陽市第一臺閥門誕生于汜水公社南屯大隊綜合修造廠,也就是宇明閥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明閥門)的前身。
“當時汜水南屯大隊在武漢大學當教授的付仁貴回鄉時告訴大家,閥門產業需求量很大。之后大隊干部和廠長通過各種門路,用了兩個多月,研制生產出第一批20多臺閥門。”談起滎陽閥門產業如何起步,滎陽市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副局長張星回憶道。
在市場需求的強力推動下,滎陽閥門產業迅速發展。1976年,滎陽成為“中國鄉鎮企業四大閥門生產基地”之一,和浙江溫州、福建南安、天津大站齊名,被鄭州市委命名為“閥門專業生產群區”,年產閥門15萬噸。同時,銷售網點遍地全國。
1985年底,滎陽的農村“五級企業”發展到18387個,其中閥門產業企業占到70%以上。
上世紀90年代初,滎陽閥門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2004年,滎陽獲得“中國閥門之鄉”稱號。
轉折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隨著浙江溫州等地閥門產業的迅速崛起,滎陽閥門競爭力日益下降。到2015年左右,滎陽閥門產業僅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3%。
低谷期也是機遇期、成長期。張星表示,近幾年,滎陽高山鎮閥門產業園區大力招商及二次創業,宇明閥門積極與溫州等地合作,滎陽閥門產業呈現出一些新氣象。
目前,滎陽市有各類閥門生產加工企業5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年產各種閥門20多萬噸,2000多個品種,年產值約15億元。
滎陽市另一傳統優勢產業建筑機械的起步比閥門稍晚一些,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
“我市的建筑機械主要以生產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攪拌機、穩定土拌和機、施工升降機等系列建筑機械產品為主,產品達13個系列、37個品種、100多個規格,年生產量20多萬臺(套)。與山東方圓、江蘇揚州并稱國內三大建筑機械生產基地,有‘雄居中原,享分天下’的美稱。”張星說。
2004年滎陽被命名為“河南建筑機械之鄉”,2006年榮獲“中國建筑機械之鄉”稱號。目前,滎陽全市共有建筑機械生產及配套行業企業約500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14家,行業年產值約30億元。全市建筑機械行業及配套行業從業人員100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閥門、建筑機械產業發展的同時,滎陽還形成了礦山機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游樂設施、汽車零部件、有機肥設備等特色產業。尤其是游樂設施產品,曾占到全國同行業市場份額的40%以上,是全國三大游樂設備制造基地之一(另兩個城市為廣東中山和河北承德)。
快速崛起的先進裝備制造業
時代在變,產業也在變。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調整。
在這種大背景下,滎陽順時代而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滎陽距離鄭州僅20公里,隨著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滎陽市作為其重要的衛星城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14年是滎陽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史上的關鍵一年。這一年,鄭州中車四方軌道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鄭州中車四方)入駐滎陽,軌道交通產業在滎陽強力起勢。
2016年首列鄭州造地鐵列車下線,2017年鄭州地鐵1號線二期首列地鐵列車下線……鄭州中車四方的落地使滎陽一舉成為中原經濟區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造修基地,實現了“河南車,鄭州造;鄭州車,滎陽造”。
“圍繞鏈主鄭州中車四方,依托鄭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滎陽已引進配套企業60余家,占據鄭州地鐵市場100%份額,產業鏈規模為30億元,初步形成了全省唯一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滎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軌道交通企業,在滎陽市豫龍鎮槐西工業園還集聚了鄭州煤機綜機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鄭州煤機綜機)、鄭州三和水工機械有限公司、鄭州一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一批先進裝備制造業企業。
在鄭州煤機綜機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一派繁忙景象,智能生產線上,機器手臂揮舞運作,切割、焊接、拼裝等工序熱火朝天。
鄭州煤機綜機公司始建于1979年,是煤機行業龍頭鄭煤機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和核心配套基地。2005年,綜機公司從鄭州市區遷到滎陽。
談起為何選擇遷到滎陽,鄭州煤機綜機副總經理鄭昭介紹,遷到滎陽之前,公司一直在市區華山路,占地只有20多畝。2003年伴隨著國內煤炭行業經濟升溫,公司訂單大幅增加,但受生產場地的狹小制約,無法再進行擴產。“我印象很深,2005年的時候,是滎陽市豫龍鎮負責招商的領導找到我們,結合三環內工業企業外遷的政策導向,我們就遷過來了。”
遷至滎陽后公司繼續快速發展,產品銷售收入一路從2003年的一兩千萬元飆升到2012年的10億元。然而隨著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的結束,公司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從2023年的10個億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2.3個億。”回憶起當初,鄭昭表示,整個過程驚心動魄。
如何應對危機?在與鄭昭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脫險”的利器,就是不斷創新。
鄭昭介紹,近年來公司在集團的引領下持續開展智能工廠建設,著力于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轉型,加速實現機器代人,先后完成缸筒自動加工線、頂掩粱裝配線、再制造拆解線等14條產線建設。“從2015年到2023年,公司再次進入到快速增長通道,2023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億元,復合增長率達32%。未來我們將在集團的帶領下繼續沿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持續打造綜機公司新質生產力,確保公司戰略目標的達成。”
“超硬”“超輕”齊上陣
在先進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滎陽新材料產業也進入快速發展期。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產業方向。以金剛石為代表的超硬材料,被譽為“最硬最鋒利的工業牙齒”“材料之王”。
張星告訴記者,滎陽具有發展新材料的產業基礎。“早期滎陽利用鄭州上街區氧化鋁資源,發展的有剛玉產業,剛玉是超硬材料產業的重要一環。同時,滎陽承接了鄭州市區超硬材料的產業轉移,還吸引了很多超硬材料企業來到滎陽。”
在良好的產業基礎上,滎陽將超硬材料作為重點支柱產業打造。
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鴿)是滎陽超硬材料產業的代表性企業。2023年7月,白鴿新材料及精密制造產業園建設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以白鴿為主體開發建設,產業園以超硬材料、培育鉆石、新材料以及產業鏈相關的精密制造、智能物流為主導產業,占地212畝,項目總投資4億元,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后,擬引進新材料上下游配套企業30~40家,打造成為國內先進的磨料磨具產業集群和創新高地。
“通過引進白鴿、國機精工、華晶金剛石等,滎陽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業集聚,逐漸形成了以超硬材料為主導的鄭州新材料產業園區。”張星表示。
在超硬材料之外,滎陽還形成了以鄭州圣萊特空心微珠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萊特)、河南空天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為引領的超輕材料產業。
圣萊特科技發展部部長李玉龍介紹,公司是專業從事高性能、微米級空心玻璃微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經過多年研發,公司成功打破了美國3M公司在空心玻璃微珠領域的技術壟斷,解決了5G通訊、汽車輕量化等國內眾多行業的“卡脖子”問題,在全球空心玻璃微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那么,什么是空心玻璃微珠?它有何神奇之處?李玉龍表示,空心玻璃微珠是一種微米級中空密閉圓球,顯微鏡下觀察為空心透明圓球體,具有低密度、高強度、低導熱、隔音隔熱、電絕緣、耐高溫、耐酸堿等多種性能,是目前最具發展前景的高性能、跨領域的多功能復合性前沿新材料之一,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空間材料”。
目前,空心玻璃微珠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軍事海洋、5G通信、油氣開發、建筑節能等行業。
“舉個例子,將100度的開水倒入不銹鋼杯,能明顯感覺到燙手,但涂了空心玻璃微珠保溫隔熱涂料的那一面則絲毫感覺不到熱度。在航天領域,空心玻璃微珠可有助于透波率的提升,為研制和開發高性能航天透波材料,對航天制導系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李玉龍表示。
他介紹,圣萊特具備20000噸/年空心玻璃微珠的生產制造能力,產品規格達60余種。現建有河南省空心微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微球材料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企業技術中心三個省級研發平臺,同時牽頭組建成立了河南省微球先進材料產業研究院。國內行業市場占有率過半,穩居行業第一。
滎陽工業最大的特點是,門類齊全,占據了工業39個行業中的32個。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滎陽市還聚焦戰略性電子材料、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及終端,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同時,謀劃新興產業項目引進落地,積極培育氫能與儲能、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高地。
兩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
來自滎陽市科工信局的數據顯示,滎陽裝備制造、新材料兩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2023年,滎陽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4%和5%,均高于鄭州全市工業增速,兩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2%,比上年度提高2個百分點。
數據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產業升級之變,同時也引出一個問題,滎陽是如何做的?
張星表示,一是突出重點產業鏈培育,利用“鏈長+鏈主企業+盟會長”,繪制產業鏈圖譜,建立企業、園區、專家、在建項目、意向項目、創新平臺、短板、事項清單等“八項清單”,不斷延鏈補鏈強鏈。
二是注重招大引強。除了落地的鄭州中車四方、鄭州綜機煤機等,近兩年,滎陽加強央地合作,積極對接中信集團、中建材集團等央企,謀劃了中信機電華晉新材料建設項目、中信戴卡鄭州工廠項目、鄭州市高端鑄造產業園項目、中建材集團與圣萊特合作擴大應用領域項目等。其中,中信機電華晉新材料建設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10月份投產。
三是加快推進滎陽市困難企業、項目盤活重整工作。比如,鄭州華晶金剛石盤活重整項目、中建材碳纖維板塊盤活鄭州四維特材項目、蘭石中科合作并購永昌化工項目,幫助困難企業和項目走出困局。
四是突出科技創新引領帶動作用,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和雙創載體,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中原智谷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達成雙國家級雙創載體榮譽。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7家,鄭州市科技型企業462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23家,持續走在鄭州六縣市前列。
此外,滎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還介紹了滎陽市在做強優勢產業、做大新興產業、做優傳統產業的整體思路。
在做強優勢產業方面,滎陽推進大型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加快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礦山裝備等智能裝備,積極發展激光加工、工業CT等前沿裝備。聚焦先進金屬、新型功能材料等,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實現從材料到器件到裝備的躍升。加快發展超硬材料裝備及技術、超硬材料制品、合金新材料等本地新型材料產業,加快布局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等其他類新材料重點領域,完善新型材料產業體系。
在做大新興產業方面,滎陽加快光通信芯片、光通信模塊等產業規模化,擴大光纖光纜生產規模,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以衡器為中心的傳感器產業。引進數字經濟代表企業,推進軟件與物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應用。培育生物醫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和醫用衛材等產業鏈。
在做優傳統產業方面,滎陽圍繞建筑機械、礦山機械、電力設備、農業食品機械、閥門和泵、金屬制品等六個傳統裝備領域,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傳統裝備制造業結構轉型、動能轉換、方式轉變。比如,聚焦建筑機械高端、智能、成套、綠色等產品發展方向,支持建筑機械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形成高附加值建筑機械產業;圍繞提升蝶閥、球閥,重點發展精密產品,推進閥門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搶占國內高端泵閥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