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暨珠江國際貿易論壇開幕。這是廣交會連續三屆“上云”后,第一次重啟線下展覽,以線上線下融合方式舉辦。珠江國際貿易論壇則是廣交會發展史上第一次舉辦國家級的國際貿易論壇。
15日,本屆廣交會正式開展,數萬企業采購商云集廣州參加線下展,全力以赴搶訂單、拓市場。據悉,此次廣交會首次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題,首次全面邀請境內采購商參與;線下展覽設51個展區、19181個展位,參展企業達7795家,是疫情下全球規模最大的實體展會。線上則保持原有的約6萬個展位,約2.6萬家中外企業參展。
韌性:全球經濟復蘇 中國擔當“領頭羊”
日前,我國今年前三季度外貿成績單公布,進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韌性較足、穩中提質。素有中國外貿“晴雨表”與“風向標”之稱的廣交會,是觀察中國外貿發展的一個獨特窗口。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指出,在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的背景下,舉辦第130屆廣交會具有標志性和里程碑意義。
“廣交會首次線上線下融合舉辦是創新之舉,將為全球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法國巴黎大區工商會副主席阿蘭·安戈鐸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國際供應鏈,采購商都在尋求貿易伙伴和供應商。廣交會提供了豐富的商機,能有效解決供采對接難題。
創新:中國外貿升級 廣東智造成翹楚
從1957年開始舉辦至今,廣交會已走過65個年頭。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廣交會映照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實步伐,如今雖“年逾花甲”,卻仍英姿勃發、持續創新。
記者了解到,第130屆廣交會線下展聚焦“精品”,共有展位19181個、參展企業7795家;其中,品牌展位10837個,占展位總數的57%,較往屆大幅提升。線上展則保持原有的約6萬個展位,吸引了約2.6萬家中外企業線上參展。截至10月13日,線上展已上傳展品278萬件,創歷史新高;其中,企業標記新產品86萬件。
本屆廣交會吸引了大批“廣東智造”產品參展,智能化、品牌化已成新趨勢。如美的、格蘭仕、奧馬冰箱等擁有自主研發技術、自主品牌與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都紛紛帶著他們的優質產品亮相。
同時,本屆廣交會在出口產品設計獎評選中,涌現出大批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創新產品。其中,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行業70余家龍頭企業盡數參展,展出超過15萬件低碳、環保、節能產品。這些新產品反映出中國制造、中國外貿正向科技創新和“雙碳”目標方向積極轉型。
廣交世界,互利天下。作為中外企業合作共贏的重要平臺之一,廣交會在為境內企業提供“走出去”機會的同時,也為境外企業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平臺,幫助它們拓展中國和全球市場。自2007年第101屆展會設立進口展區以來,廣交會累計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家企業參展。本屆廣交會上,來自美國、加拿大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92家企業參加線下進口展,其中不乏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
潛力:內外同頻共振 消費市場顯活力
65年,與廣交會一路共同堅守與成長著的,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
作為廣交會的舉辦地,“千年商都”廣州有著濃厚的商業底蘊與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供應鏈樞紐。目前,廣州擁有專業市場逾600個,僅億元以上年成交額的市場就超過150家,成交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占全國份額約1/7。
龐大的消費市場是內需之源,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今年7月,廣州入選全國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名單。依托于廣州的巨大消費市場,廣交會可以促成出口進口相融合,推動參會企業在更高層次上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因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貿易遇冷,廣交會在此背景下舉辦為全球經濟持續注入活力與信心。而廣州也以開放之姿、包容之態,不斷努力為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