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利潤降幅為有記錄以來最大。截至2020年12月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規模以上企業365家,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70.9億元,比上年下降82.3%,降幅較前三季度擴大11.6個百分點。其中,石油開采利潤凈虧損49.4億元,上年為盈利1196.1億元;天然氣開采利潤為306.5億元,下降7.8%;油氣開采輔助活動利潤13.8億元,增長212%。
面對油氣開采多項指標下滑,國內油氣企業在增儲上產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下該如何抉擇?在“30·60”雙碳目標下,油氣需求會否有所放緩?未來投資流向又會有哪些變化?
上產與轉型“夾縫中求生”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價等黑天鵝事件影響下,油企產業鏈前端敏感度最高的油氣勘探環節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歐洲石油巨頭們正冷靜思考未來發展之路,并著手從石油公司向國際綜合能源公司轉型。
雖然在積極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的努力下,國內油氣行業經濟運行終止了下滑局面,呈現出穩定的恢復態勢,但油企日子也并不好過。
一方面,低油價對我國油氣勘探開發效益造成沖擊,增儲上產面臨新挑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3.13%,下降11.45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降幅高達29.6%,擴大7.6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30·60”雙碳目標為國內油企帶來新的挑戰,能源低碳轉型壓力驟增。在此背景下,油企積極布局新能源,“三桶油”、延長石油等齊發力風電,并將觸角伸向氫能、綜合能源補給等不同業務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從全球范圍來看,2020年世界油氣勘探開發投資較2019年大幅削減,但全球油氣新增探明儲量并未出現斷崖式下跌或零增長,仍小幅增長,國內亦是如此。”中石油咨詢中心專家查全衡說,盡管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還面臨著常規油氣總資源量分布相對分散、發現新儲量難度加大、重大領域接替尚不明朗、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低品位和非常規油氣效益發展困難等諸多難題,在市場低迷情況下保持增儲上產并非易事,但在“七年行動計劃”推進實施和保障原油2億噸國內年產量底線政策指導下,即使在疫情嚴重的2020年上半年,國內油氣勘探仍捷報頻傳。
鞏固主業合理投資
有業內觀點認為,油氣行業5-10年以上的項目很難吸引資金,難再出現長期項目投資。由于致密油、頁巖油等油氣項目可以讓投資者在較短時間內回籠資金,預計能源轉型將促使投資流向這些項目。
“從企業層面來看,國際石油公司是把資源變為凈現值,什么賺錢干什么。但作為國企,‘三桶油’可以逐步轉型綜合性跨國石油公司并轉變投資方向和精力,發展清潔能源。但根本任務是保持油氣產量并有所上升,這也是由企業發展定位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所決定的。”某不愿具名的業內資深人士說。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的油氣上游勘探開發相當于美國和俄羅斯第一個產量高峰的上升側而非下降側,仍處‘爬坡’階段。美國依靠常規油氣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從產量低谷爬出,俄羅斯也曾因政策導向問題陷入產量低谷而非資源枯竭,由此可見,油企投資的減少及勘探開采多項指標下滑不是資源出了問題,而是受低油價影響更大。”
查全衡認為,國內頁巖油氣并非“短平快”的資源,而是屬于低品位、難開采、成本高的資源。“能源轉型會分流部分投資給新能源和非常規油,分得合理就行。但能源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非常規油氣資源也面臨諸多待解難題,要分清開發主次關系和發展階段,避免‘干擾’常規油氣還能做的事。”
北京燃氣研究院副院長白俊也表示,國內主要油氣企業目前還需要“兩手抓”,不論是非常規油氣還是新能源領域,新的領域探索十分必要,但現有主業也要鞏固好。
受訪人士均表示,油企面臨的挑戰十分艱巨,但油氣在一段時間內仍有一定發展空間,重大發現的機遇蘊藏于對未知領域的持續探索和認識中。
轉型切勿操之過急
壓在油企肩頭的另一座大山就是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面對減碳壓力,有觀點認為,油氣行業沒有出路,石化產業需求將急速下降,但也有企業認為,應在該目標下順勢而為,積極推進轉型方案。
“實現“30·60”雙碳目標,應避免盲目沖動和冒進。我們的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跟國外不一樣,中國仍處于‘煤炭’時代,通往零碳能源的路徑、技術和方法并不完全清晰,能源轉型過程中要始終保障用能安全,保障安全、經濟和低碳多重目標的合理平衡,保障能源系統的平穩演進。能源的經濟性、清潔性、可靠性、穩定性和靈活性不可能單靠某一個能源品種解決。油氣產業還會在我國有一定的空間和位置,不能忽視低碳發展趨勢,但轉型切勿操之過急。”白俊說。
受訪人士均認為,盡管能源轉型將導致傳統能源需求面臨巨大不確定性,但新能源還很難在短時間內替代石油,近期石油需求不會明顯下降。環境政策對石油需求的負面影響要到2024年前后才會顯現,石油需求在2030年前不會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