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日前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針對美國這一單邊主義行為,各方普遍持反對立場,認為加征關稅無助于解決問題,將給世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歐洲媒體認為,美國政府出爾反爾的行為,不僅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將拖累全球經濟復蘇,貿易爭端不會有贏家。據《歐洲時報》消息,BBC引述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貿易政策專家的說法稱,中國永遠不會滿足美國的無理需求,美國總統特朗普終將明白,中國不會給他所有他想要的東西。特朗普還面臨一個危險的政治境地,即因無法達成協議而被批失敗。
路透社有關文章在詳細分析了美國征收關稅的操作模式后稱,美國政府的關稅并非由中國政府或位于中國的公司繳納,實際關稅的繳納者是中國商品的進口商,通常是美國公司或者在美國注冊的外國公司,進口商通常會將關稅成本轉嫁到客戶身上,其中大部分是美國的制造商和消費者。
德國《焦點》雜志刊發分析文章稱,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兩國之間的貿易爭端或將再度升級,受害者很可能包括德國和美國車企。該報道援引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汽車研究所專家的說法稱,寶馬和戴姆勒集團在美國擁有大型工廠,其產品并不只是為了滿足美國市場,寶馬在美國生產的近三分之一汽車用于出口中國,加征關稅可能讓寶馬損失5億歐元,戴姆勒集團美國工廠生產的汽車約有4萬輛出口中國,關稅可能給戴姆勒集團帶來2億歐元至3億歐元的利潤風險。一旦中國強硬反征關稅,最大的輸家可能是美國公司特斯拉。特斯拉今年規劃在中國市場銷售15萬輛汽車,其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依賴中國市場。全球各大車企都會對這場貿易爭端作出反應,并嘗試擴大在中國本土的產能。因此,特朗普把威脅付諸行動以及中國隨之而來的對抗手段,將使寶馬和戴姆勒大幅減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可能會使中國汽車工業成為贏家。
《瑞士視角》雜志日前刊文認為,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中美經濟與全球投資、消費緊密關聯,雙方經貿摩擦升級將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復蘇。2018年以來,市場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擔憂揮之不去,若特朗普兌現其威脅,將加劇全球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短期內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場不穩定性將加劇。
日本經濟學家、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瀨口清之認為,中國在世界經濟自由化大潮中,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實現全面開放,積極接受外商投資,經濟和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世界經濟的開放性發展,使中美雙方受益。如今,在中國輸美商品中,很多是美國在華投資企業的產品,美國在華投資獲利豐厚,實現了真正的互利共贏。
瀨口清之認為,如果制裁、反制、再制裁、再反制等措施循環往復,最壞的結果將是美國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征稅,甚至導致中美經濟徹底割裂。其結果將導致對華投資的美國企業陷入破產倒閉,金融機構將限制對這些企業的信貸,金融市場出現整體混亂,導致全球性匯市波動。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基本面較好的中、美、日等國經濟能夠維持相對穩定,但更多國家的金融市場將受到沖擊,甚至出現匯率暴跌,連累與這些國家關系密切的世界各大金融機構,最終出現全球性金融危機。同時,日、美也有可能陷入負增長,這將是最壞的結果。
通常情況下,在預測到這種危機時,有關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會采取措施防止事態惡化。但此次的震源是美國政府,因此發展形勢難以預測。瀨口清之希望不要出現這種最壞結局。
瀨口清之認為,中國在被迫采取對美反制措施的同時,正在加快國內改革步伐,包括通過立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停止強制性技術轉移,縮小國企與民企的差距,縮小中資與外資的差別。他特別指出,中國的這些改革措施恰逢其時,因為在中高速發展時改革措施更容易落實。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始反彈,其強度超出想象。得益于中國增加民企信貸、促進汽車家電消費以及增加公共服務等積極政策,中國國民收入增加和消費升級換代,中國的消費產業和電商保持著較好發展勢頭。同時,中國防控金融風險、加快脫貧和改善營商環境等也在有序推進。
韓國FN國際問題中心主任宋璟真接受采訪時稱,由于美國近年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反復性增多,而且出于對國內政治因素的考量,美國此次對中國輸美商品提高關稅并不非常出人意料。明年美國將迎來大選,屆時中美經貿摩擦可否得到緩和、緩和程度有多大,有待觀察。
宋璟真說,現在的問題是,去年全球貿易水平已經出現了下降,中美經貿摩擦再次升級很可能使今年的全球貿易雪上加霜,這無疑將對韓國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當前,在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情況下,中國仍然具備能力堅持下去。中美經貿摩擦會給中國帶來出口減少等負面影響,但中國可以通過進一步刺激國內經濟、繼續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合作、加強與域內國家合作交流等方式,維護中國經濟發展,并抵消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