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方興未艾的城鎮化,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改變著河南。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解決好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在拓展...
方興未艾的城鎮化,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改變著河南。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解決好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在拓展更大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同時,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講話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突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核心。
傳統城鎮化側重“土地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更重視“人的城鎮化”。作為全國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實現從“化地”到“化人”的轉變,是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必然選擇。
省委書記郭庚茂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堅持“產業為基、就業為本,住房和教育牽動”。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探索,正立足河南發展的實際、順應中原百姓的期盼,融入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潮之中。
人的流動農業人口轉移城鎮
19歲時,周銀從老家內鄉縣師崗鎮到鄭州打工,從紡織廠干到富士康,始終有一個夢想讓她神往,那就是要過上城里人一樣的日子。
2007年以來,是河南城鎮化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高、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達4123萬人,比2007年增長22.46%,6年間增長了907萬人,這相當于1個鄭州和2個洛陽的城區人口。
但河南43.8%的城鎮化率仍低于全國近10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低、質量不高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的癥結所在。
如果按戶籍人口計算,河南城鎮化率實際上更低。大量農村轉移人口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福利待遇,不少務工農民長期在城鄉之間流動,處于“半城鎮化”狀態。
城鎮化的“夾生飯”,將城鄉二元結構演變為城市二元結構。“進得了城、安不了家”,在鄭務工人員龔華貴自嘲是個“鐘擺族”——父母妻兒都在鄉下,只能進城打工,回鄉探親。
創造條件讓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進城落戶,有序引導逐步市民化,已成為新型城鎮化彰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內涵。今年5月26日出臺的《河南省推進城鎮化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抓好“三個一批”,著力解決“五個問題”,都是圍繞“人”來展開。強調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轉得出”、“向哪轉”、“落得下”,以及農村居民“過得好”的民生問題。
城鎮化推進曾過于聚焦土地的擴張,忽略了“人”的城鎮化。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認為,貫穿于行動計劃中改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居民生活、城市文化等一攬子城鎮化建設內容,將“人”能否最大受益,作為衡量新型城鎮化推進成果的核心指標,他稱此為“歷史性的轉變”。
人的就業產城互動筑牢根基
李建濤是新鄭市薛店鎮常劉村人,先后在上海、深圳等地打工,看到新鄭市龍湖鎮產業集聚區內名企薈萃、環境優美、宜居宜業,決定回鄉發展。他合計著:“一個月工資有三四千塊,離家不遠,干嗎還去外面。”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城鎮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進程,應該順勢而為,水到渠成;城鎮化不是只建廣場、蓋高樓,必須有產業支撐;“沒有產業基礎,我們建起的只是‘空城’、‘睡城’”;“城鎮化要能支撐起創業夢、安居夢、市民夢”……河南城鎮化已進入數量質量并重、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轉移農民就業的“主陣地”,促進了由“量”到“質”的飛躍。
國內每生產100輛汽車,就有40輛采用孟州市生產的發動機汽缸套;國內最大的金剛石制品生產基地,位于中原腹地的長葛市;世界最大的縫紉線生產基地在夏邑縣落戶;全國70%的金剛石微粉在柘城縣生產;全國85%的鋼卷尺在虞城縣制造……
“如果沒有這180個產業集聚區作為支撐,河南城鎮人口轉移不會這么快,也不會承接這么多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鄭泰森說,2013年,全省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比重達47.9%,累計吸納就業人口占全省新增就業的50%以上,省內轉移就業人口首次超過省外轉移人口,實現了重大轉折。
一批批龍頭企業和配套關聯項目紛紛落地,一座座生態優美、功能完善、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臨潁縣產業集聚區周邊鄉鎮4萬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建成區面積擴大了一倍,成為“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鞏義市回郭鎮產業集聚區,集聚人口達十余萬,已遠遠超過當地原有人口。中牟縣產業集聚區吸引16家央企和上市公司前來投資,70%以上的農民實現了就近轉移就業,同時帶動了物流、金融、教育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依托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城區服務業發展規模全面擴大,服務業就業承載力顯著提升。
鄭東新區是鄭州新型城鎮化的“龍頭”,渣打銀行、菲爾蒙酒店、塔博曼購物中心相繼進入,形成了以金融業為主導,高端商貿業為支柱,總部經濟、科技研發、會展業為配套的環形現代服務產業鏈,建成區面積、入住人口、全口徑稅收都相繼突破百萬大關。
以產城互動為抓手,以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為目標,我省積極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加快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一個“有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探索,在中原大地次第展開。
人的融入改革推進農民市民化
“趕路”是周曉雨每周都要面對的生活。這位26歲的姑娘之前在長葛森源電器總部工作,去年被調到位于鄭州的森源新能源公司上班。她每周五下午從鄭州趕回家,周一早晨再和同事拼車趕往鄭州。
“中原城市群”推動交通一體,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雙城生活:到鄭州工作,“待遇高,機會多”;回小城安家,“守著父母,伴著山水”。
大量人口急劇涌入大城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房價趨高、資源環境不堪重負。面對日益凸現的“城市病”,亟須推動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協調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功能互補:積極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增強其承載力;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經濟集聚能力,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創造有利條件;統籌城鄉一體發展,構建放射狀、網絡化的城鎮空間布局,就像白居易筆下的“大珠小珠落玉盤”。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讓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小城鎮集聚,讓部分農民就地城鎮化,既可以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又有利于優化城鎮體系。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縣域經濟的決策者,開始用改革的深邃目光,關注城鎮化中“城”與“業”攜手轉型升級的深層問題。長葛市近年來產業提升明顯,不斷吸引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落地,市委、市政府領導意識到:產城互動正在“倒逼”城市建設和城市服務升級,事業留人,城市養人,否則人在長葛,心還是“候鳥”;臨潁縣城市拓展規劃注重讓群眾生活更舒適,新城、老城無縫對接,廠區與生活區距離縮短至10分鐘左右;新鄭市探索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注重產城互動的同時留住歷史文脈,通過對人和寨、華陽寨等實施保護開發,讓群眾“記得住鄉愁”。
讓大量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不僅是擁有工作、戶籍,更重要的是擁有工作、戶籍背后和城里人一樣平等的福利待遇。在鄭務工人員李海濤,支撐他留在城里的不單是賺錢,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城里讀書、讀好書”。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說,用改革的思路推進新型城鎮化,核心還是要關注“人的融入”。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的體制機制創新,將有效促進住房、教育和其他各項公共服務的均衡化,加速農民市民化。
融入城市,有些農民擔心要了“城里的蛋糕”,會失去土地這個“老家的燒餅”。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用益物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農民相關權益的實現形式,消除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需要公平公正的理念,更需要改革的勇氣、睿智的思路。
以人為本,注重質量提升,河南新型城鎮化的腳步越走越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