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1)本文是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報告”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石勇、鞠恩民、錢濤、趙奉杰、張燕、陳琛、程都、孔艷艷、王震林。執筆人:張燕。
(2)若無特別說明,本文中裝備制造業是指全口徑裝備制造業,即統計范圍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9大類。
一、總體情況
2013年,中國裝備制造業持續緩慢回升,回升的基礎有所穩固,但回升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仍顯不足,存在進一步下行的風險。
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03%,高于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1.33個百分點。在重點統計監測的88種裝備產品中,有53種產品累計產量保持增長,占比為60.2%;完成出口交貨值64845.5億元,同比增長4.04%;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84386.4億元,同比增長12.35%;實現利潤17532.5億元,同比增長16.07%;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7%,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
其中,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13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高于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1.2個百分點;在重點統計監測的70種裝備產品中,有41種產品累計產量保持增長,占比為58.57%;完成出口交貨值19898.9億元,同比增長0.61%;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07159.9億元,同比增長13.17%;實現利潤14224.3億元,同比增長15.25%;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87%,同比提高0.13個百分點。
二、重點行業情況
(一)汽車產銷再創新高
2013年,汽車產銷2211.68萬輛和2198.4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76%和13.87%,增幅較上年分別提高10.2和9.6個百分點。產銷雙雙超過2100萬輛,創歷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紀錄,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乘用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16.5%和15.71%,增幅較上年分別提高9.52和8.84個百分點;商用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7.56%和6.4%。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4.73%,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66.51%,占比較上年同期下降0.69個百分點。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1.4%,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0.3%,占比低于上年同期1.6個百分點。
(二)電氣機械行業增速繼續加快
2013年,電氣機械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增速高于上年1.2個百分點。發電設備中的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增幅于11月由負轉正,全年同比增長9.6%;水輪發電機組產量于12月轉為下滑,同比下降4.8%;汽輪發電機產量同比下降8.3%,降幅較上年同期擴大1.5個百分點。電站鍋爐產量同比下降3.7%。輸變電設備中的變壓器、電力電纜產量分別同比增長6.6%和4.8%。
(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行業保持平穩增長
2013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各月累計增速總體保持在11.1%-11.5%,呈平穩增長態勢。其中,電子計算機整機產量同比增長7.9%,程控交換機產量同比增長7.1%,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產量同比增長21.2%,移動通信手持機(手機)產量同比增長25.8%,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10.4%,光電子器件產量同比增長28.8%。
(四)機床工具行業降幅收窄
2013年,金切機床產量同比下降2%,降幅較上年收窄11.4個百分點;數控金切機床產量同比增長2%;金屬成形機床產量同比下降1.3%,降幅較上年收窄3.4個百分點。
(五)工程機械行業主要產品產量保持增長
2013年,裝載機、壓實機械、水泥專用設備和混凝土機械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8%、6.9%、2.6%和6.3%;挖掘機產量也于12月由下滑轉為增長,同比增長1.4%。
(六)農業機械行業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減
2013年,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和收獲機械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3.9%、4.9%和0.9%;飼料生產專用設備和大型拖拉機產量分別同比下降6.1%和1.7%。
(七)儀器儀表行業持續較快增長
2013年,儀器儀表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其中,汽車儀器儀表產量同比增長13.9%,電工儀器儀表產量同比下降2.1%。
(八)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呈現向好趨勢,新接船舶訂單量增長2倍
2013年,造船完工量453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4.7%;新承接船舶訂單量698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42.2%;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310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5%。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市場份額繼續保持世界領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1.4%、47.9%和、45%,其中新接訂單量比2012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新接船舶訂單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2013年前20家企業新承接訂單合計5586萬載重噸,占全國總量的80%,比2012年提高5.5個百分點。高技術船舶接單取得新的突破,新接了6艘17.4萬立方米雙燃料電力推進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4艘8.3萬立方米大型液化氣體運輸船(VLGC)。新承接8000箱及以上大型集裝箱船共計64艘,約占世界總量的40%。海洋工程裝備訂單大幅增加,2013年我國共接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超過180億美元,約世界市場份額29.5%,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已超過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新承接各類海洋工程平臺共61座和1艘鉆井船,其中自升式鉆井平臺49座,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
三、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增長速度持續緩慢加快
2013年,裝備制造業增長速度總體上呈持續小幅回升態勢。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9.7%、9.73%、10.2%、11.03%。其中,1-8月增速與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持平,扭轉了連續19個月低于全部工業的局面,前三季度、1-10月、1-11月、全年累計增速均高于全部工業。
其中,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9%、9.2%、9.9%、10.9%。
(二)經濟效益回升快于產銷
2013年,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等經濟效益指標總體呈較快回升趨勢,且回升速度快于產銷。全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35%,增幅同比提高2.8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6.07%,增幅同比提高11.51個百分點。
其中,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13年裝備制造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17%,增幅同比提高4.1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25%,增幅同比提高11.42個百分點。
(三)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壓力有所減輕
2013年,裝備制造企業普遍加強了內部管理和縮減成本,并由于投資趨緩,財務費用壓力也明顯減輕。全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管理費用同比增長12.43%,增幅同比降低1個百分點;財務費用同比增長4.55%,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長4.26%,增幅分別降低30.12和25.03個百分點。
其中,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13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管理費用同比增長12.26%,增幅同比降低1.77個百分點;財務費用同比增長3.41%,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長5.76%,增幅分別同比降低24.51和23.17個百分點。
四、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市場需求仍然低迷
2013年裝備工業訂單扭轉持續下滑的局面,出現緩慢回升的積極跡象,但市場需求不足仍然是企業遇到的最大困難。全年機械工業重點調查企業的訂單增幅回升至10.19%,雖然逐月小幅回升,但訂單增長仍較為緩慢,特別是冶金設備、礦山設備、煤炭機械等行業需求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
(二)裝備產品價格持續低位徘徊
在當前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由于通用和中低檔產品普遍大量重復生產,不斷激化了供過于求的矛盾,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盲目搶訂單的現象時有發生。2013年,裝備產品價格延續低位運行走勢,當月價格指數已持續25個月低于100%,累計價格指數也持續24個低于100%,全年裝備產品累計價格指數為98.6,且總體上呈逐月微降趨勢。裝備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導致企業利潤率大幅下降。
(三)外貿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2013年,在世界經濟復蘇延緩、西方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推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背景下,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不斷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自8月起出口交貨值當月增速由負轉正并持續加快,累計增速也于12月由負轉正。但是連續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長已開始引發日益劇烈的貿易摩擦,貿易環境日趨惡化,外貿出口形勢仍不容樂觀。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遭到了美國各種名義上的阻撓;巴西政府將部分工程機械產品的進口關稅由14%提高到35%,中國部分企業的出口涉稅產品在巴西幾乎停滯銷售。全年裝備制造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4.04%,其中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裝備制造業完成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0.61%,分別低于全部工業出口平均水平0.96和4.39個百分點。據國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2655.27億美元,同比增長7.31%,增幅低于全國外貿出口平均水平0.59個百分點;其中,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裝備產品出口額為4583.29億美元,同比增長2.3%,增幅低于全國外貿出口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
(四)國產高端裝備產品普遍受到外商打壓
高端裝備產品過去一直由外國公司長期主導,當我國不能自主生產時,就大幅提高價格;一旦我國企業取得國產化突破,外國公司則馬上實行價格跳水,利用我國國產高端裝備產品立足未穩的弱點,利誘用戶、爭奪訂單,使國內企業無法獲得訂單,不能回收前期巨額投入。比如,美國一家企業生產的核電K1級電纜(防爆等級最高),過去的報價長期保持在1000萬元/噸左右,國內企業研制出替代產品價格只有500萬元/噸,外方立即將報價調低到280萬元/噸。
五、形勢判斷與預測分析
從國際看,全球經濟進入低速檔位期,經濟增長趨勢有望緩慢增強,但復蘇動力依然不足,下行風險仍然存在。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勢頭逐步增強,中國和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在經濟周期交替與潛在增長率下降的雙重因素作用下,面臨著增長減緩的挑戰。其中,美國的私人需求保持強勁,公共部門需求拖累經濟增長,但該阻力在2014年將會減弱,經濟增速將有所加快;日本經濟強勁反彈,但到2014年會隨著財政政策的緊縮逐步喪失動力;歐元區從衰退中蹣跚恢復,但預計2014年經濟活動仍將持續疲軟。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報告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2015年經濟增長率將進一步上升到3.3%,與2013年2.1%的增幅相比,今后兩年世界經濟將有所好轉。
從國內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更多地源于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原因。盡管增長速度相比本世紀頭十年有所減緩不可避免,但結構性改革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并顯得越來越緊迫。為此,中國政府正在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進行新一輪的結構性改革,包括改造創新行政機制,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對公共基礎設施加大投資,擴大消費等方面。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報告預測,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相對穩定,預計在今后幾年將有望保持7.5%左右的增長速度。
從裝備制造業看,雖然目前仍面臨國內、國外需求低迷、產品利潤下滑等諸多困難,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且隨著“四化”同步發展深入推進,尤其是在市場倒逼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下,將為裝備制造業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全行業保持平穩增長的有利因素不斷增多。
綜上分析,預計2014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將保持平穩增長,增長的基礎和動力進一步趨穩趨強,全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左右;其中,去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全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左右。
六、政策建議
(一)改革創新行業管理方式
清理廢除對企業不合理限制以及妨礙形成全國統一市場的規定和做法;搭建產需對接平臺,進一步擴大產品需求;研究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探索需求側補助、項目后補助、間接補助、風險投資等。
(二)加強裝備制造業經濟運行分析與景氣監測預警
定期開展全國裝備制造業經濟運行分析,編制月度裝備制造業經濟景氣指數,建立行業信息發布制度,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和數據;對裝備制造業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經濟運行情況加強監測,掌握行業發展動態,及時發現苗頭性、趨勢性重大問題,研究提出相關對策和措施。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繼續實施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型飛機,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等科技重大專項,盡快完成相關重大專項概算方案、實施方案的調整工作,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拓寬支持領域范圍;抓緊完成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重大專項論證和啟動;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研發機構,建立產業聯盟,加強試驗、檢測平臺建設。
(四)研究設立“工業自動化發展專項工程”
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工業、科技等部門聯合研究設立“工業自動化發展專項工程”,鼓勵和支持機器人、精密機械、微電子、PLC等基礎部件、基礎工藝和基礎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推動工業自動化水平快速提升,突破“兩化”深度融合的瓶頸制約,加快促進裝備制造業乃至工業轉型升級。
(五)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的制定和實施
加強戰略性、前瞻性、長遠性重大戰略性問題研究,制定重點行業發展規劃,加強行業發展風險分析;制定綠色制造、節能減排等產業政策,研究制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支持政策,引導企業投資和產業發展;加強重點行業標準制修訂和準入條件研究工作,促進淘汰落后產能。
(六)加快制定和實施國產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政策
完善和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示范項目管理辦法》,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機制,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營造政策環境,加強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管理的指導、監督,鼓勵支持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加快裝備國產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