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慶長假剛過,一家已經破產的美國太陽能板制造商EnergyConversionDevices(簡稱“ECD”)的破產管理人JohnMadden將中國三大光伏巨頭尚德電力、天合光能和...
國慶長假剛過,一家已經破產的美國太陽能板制造商EnergyConversionDevices(簡稱“ECD”)的破產管理人John Madden將中國三大光伏巨頭尚德電力、天合光能和英利綠色能源告上法庭,指控三者涉嫌價格操縱并對美國傾銷廉價太陽能板,索賠9.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58億元),業內驚呼三巨頭“躺著也中槍”。幾天之后,保利協鑫能源、國家開發銀行等多家多晶硅企業與銀行也被ECD納入起訴名單。“躺槍門”迅速升級擴散,驚呆了中國光伏產業一批“小伙伴”,好不容易漸趨平息的光伏爭端平地起了波瀾,難道發展勢頭剛剛平穩的光伏產業又將發生變故?
“這種動作不是什么新花樣,實際上是還沒有結束的光伏‘雙反’爭端的延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記者表示,“光伏‘雙反’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與戰略問題。例如歐盟與我們達成的和解協議,規定中國大陸出口歐盟的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不得低于0.56歐元/瓦,事實上,中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出口歐盟的光伏組件都低于這個價格,現在最低甚至降到了0.46歐元/瓦,難道這對歐盟光伏產業沒有沖擊?但他們并沒有遭遇‘雙反’。”
“目前,中國對美國、韓國的多晶硅‘雙反’正在進行,又適逢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終裁一周年,于是就有美國企業跳出來攪動了,這很正常,但并不可怕。決定中國光伏產業命運的是我們自身是否健康、是否強大,只要中國光伏產業解決好自身的問題,目前這種良好的局面便能夠保持下去。”孟憲淦說。
“躺槍門”是貿易戰的延續
最近兩年,光伏行業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國內光伏制造行業標志性的企業尚德電力竟也被逼到破產重整的絕境。為拯救光伏產業,今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扶持措施,尤其是今年7月份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不僅明確提出到2015年國內光伏總裝機容量達到35吉瓦以上,大規模擴大國內裝機市場,而且在并網、征地、補貼等各個環節深入細致地給出了許多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一時間業界信心倍增。
受此刺激,國內光伏產業進入了一個平穩趨好的發展狀態,不少光伏企業今年第二季度扭虧為盈,業內普遍對第三、第四季度的發展持樂觀態度。然而,平靜發展僅僅幾個月,ECD又無端告上門來,令業界感到一陣錯愕,直呼“躺著也中槍”。
作為中國最大的3家光伏制造企業,尚德電力、天合光能和英利綠色能源在美國“躺槍”已經不是頭一回。去年10月份,一家進入破產程序的美國光伏企業Solyndra曾以操縱價格為由將三巨頭告上法庭并索賠15億美元,而就在Solyndra提起訴訟的同日,美國商務部宣布了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的“雙反”終裁。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訟訴對象、如出一轍的“控訴”理由,業界擔憂此次ECD起訴并非一起企業間的普通商業糾紛,而是指向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的新一輪貿易保護的前奏,一場新的貿易戰可能即將打響。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從Solyndra到ECD,接下來還可能會有更多美國公司效仿他們的做法,進一步對中國光伏企業的生存空間施壓。
“光伏貿易戰什么時候又會打響,誰也無法預測。”被譽為“太陽能之父”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馬丁•格林對記者表示,“光伏是新能源革命的關鍵領域,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將占據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必然成為國際貿易的焦點。為了各國自身的產業發展,為了各自的社會、經濟利益,美國、歐洲、印度甚至日本、巴西都有可能隨時發起貿易戰,只看他們自己的發展需要。”
“光伏貿易戰從來就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它還是一個政治與未來發展戰略問題,當歐美內部產生社會矛盾、經濟不景氣時,也會成為一種轉移矛盾的嫁禍手段。為什么歐盟對中國大陸光伏組件‘雙反’,卻不對中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的光伏組件‘雙反’,他們的產品銷售價格比我們都要便宜。”孟憲淦表示,“事實上,中美的光伏貿易戰并沒有結束,9月份商務部剛剛初裁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臨時反補貼措施。此時,美方做出一些反制、騷擾行為,引發、升級貿易糾紛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強才是應變的最好辦法
“作為太陽能從業人士,我堅決反對光伏行業的貿易保護。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人類長遠發展,亟須各國聯手合作大力推動,對新能源發展設置貿易壁壘是很不明智的。”馬丁•格林表示,“光伏是一個前景無限的朝陽產業,更是照耀在太陽之下的陽光的產業,不應該被貿易壁壘的陰影籠罩。在歐洲,有很多人、很多國家都不支持光伏‘雙反’,比如德國就旗幟鮮明地持反對立場。發達國家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實行懲罰性關稅的策略,并不會幫助發達國家那些不具有競爭力的行業獲得競爭力,同時也沒有幫助那些有競爭力的領域,比如多晶硅的生產,對發達國家未來新能源產業發展起不到任何幫助。”
孟憲淦則認為,光伏作為一個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國際貿易糾紛的紛擾必然存在,今后也將持續存在,企業要警惕但不必把精力過于集中在這里。“決定企業、產業命運的,是我們自身是否健康、是否強大,企業應該練好‘內功’,做好市場,改變‘兩頭在外’的局面,就不必害怕這些小手段。”
對于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狀況,孟憲淦表示,確實已經從去年的極端困境中走了出來,已經走過了一個拐點,整個行業開始好轉。“但是由于過去兩年的低潮,光伏企業的負債仍然居高不下,僅尚德、賽維兩家企業的負債就高達幾百億元,全國前十家光伏企業總負債超過千億元,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要完全扭轉這種局面,全行業實現健康繁榮可能還需要兩三年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此次ECD的起訴,三大光伏巨頭并不像以前面對起訴時那樣激動,而是平靜淡化應對,各自籌備應訴事宜。天合光能企業傳播總監范瑞峰表示,目前正在與美國律師進行進一步溝通中,該公司將“積極為自己抗辯訴訟中毫無根據的指控”。
消納“配額制”難出
裝機市場先用
當在國際市場遭遇貿易壁壘時,國內市場就是最好的出路。《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15年國內光伏總裝機容量達到35吉瓦的目標,既能徹底改變光伏產業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局面,又給了光伏制造產業一顆強大的定心丸,引起了光伏制造企業爭搶國內安裝市場的熱潮。英利綠色能源更是以“大決戰”來形容,表示要搶占未來5年全國地面電站的一半安裝份額。
但是,紅火的安裝場面背后,卻是業界對并網消納的擔憂。
“并網問題是國內新能源發展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西部地區是風能與太陽能最好的地方,但電力消納與遠距離輸送困難。中央現在的政策是鼓勵就地消納,要真正無礙地送出去還有待于智能電網的建設,而這還需要幾萬億元的投資與不短的時間。我們也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但由于今年才真正推動,目前政策還沒有全部出臺完畢,10月份之后還會有支持政策出臺,所以現在地面電站還是主流。”孟憲淦說。
業內普遍認為,要解決并網消納問題,最好是出臺配額制。但孟憲淦表示,配額制幾易其稿好幾年都沒出臺,關鍵問題是配額比例確定不下來。“發電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要占多大比例,電網企業收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要占多大比例,地方政府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要占多大比例,這些數字很難定。比如,內蒙古的電網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合理比例可能是15%,而廣東的電網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合理比例可能是2%,這個數字是不一樣的,很難確定,過去幾年定不下來,再過幾年恐怕也定不下來”。
不過,孟憲淦向記者透露了一個消息,雖然消納方面的配額制難以出臺,但是光伏裝機方面將采取類似的“配額制”。“光伏發電將出臺一個新的政策,全國各地都要確定指導性的規模指標、布局方案,按照消納與輸送條件,每個省市縣都要有年度光伏發電安裝指標與布局方案。這與過去全國各地向能源管理部門申請項目,有資源有條件就可以上馬,不管整體布局是否合理,從裝機指標上就考慮了并網消納。”
“2015年以前的35吉瓦光伏裝機,將依靠這種類似的配額制來解決并網問題。”孟憲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