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即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對原產于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調查,調查預計為期一年。此次調查由GCL、LDK、洛陽中硅、大全4家國內多晶硅企業共同發起,以應對韓美進口多晶硅的低價沖擊。商務部的立案是中國多晶硅行業的一場"及時雨",或將緩解中國多晶硅產業面臨的生存危機。此前,受美韓兩國低價多晶硅的沖擊,中國多晶硅行業約80%的企業陷于停產。OFweek行業研究中心認為,發起"雙反"短期內可緩解尚未停產企業經營壓力,但價格反彈幅度將十分有限,而對已停產企業而言仍未看到復產希望。
預計"雙反"對多晶硅價格有止跌作用,但大幅反彈可能性低。根據反傾銷條例,反傾銷稅征收相當于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與傾銷價格之間差額的進口稅。截止7月中旬,全球多晶硅報價在22$/Kg上下4美金,也就是說至多征收約20%反傾銷稅,而反補貼稅的幅度通常非常小,預計在5%以內。因此在計算征稅后多晶硅市場均衡價格時,相當于韓美多晶硅企業的現金成本均增加4-6$/Kg。根據我們的多晶硅成本曲線模型,2012年多晶硅均衡價格將從16$/Kg反彈至20-22$/Kg,基本等于目前多晶硅現貨市場價格。因此我們判斷,多晶硅現貨價格將止跌,但反彈乏力。
下游電池組件強烈反對"雙反"韓美多晶硅。下半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疲弱,組件價格難上漲,因此"雙反"若帶來多晶硅價格反彈將受到國內電池組件企業的強烈反對。從該角度判斷,多晶硅價格反彈也相當困難。中國電池組件企業就業人員數量較大,若大面積破產帶來的社會成本很大。OFweek行業研究中心認為,商務部在最終裁定時也會綜合考慮國內電池組件企業的利益,降低雙反稅率幅度。
"雙反"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遏制別國對我國出口光伏產品的類似制裁。中國商務部此次雙反調查將為期一年,預計未等雙反出結果,所有國內已停產產能和部分仍在掙扎的產能就將先行退出市場,實際上去落后產能正是當前中國產業結構性調整方向,也是光伏行業健康發展所需。因此雙反救不了中國的多晶硅企業。那么雙反意義何在?OFweek行業研究中心認為,最大的意義在于施壓歐洲不要跟隨美國對中國電池組件發起雙反,同時迫使美國在雙反稅率的最終裁定中作出讓步。若導致貿易戰全面爆發,必將是弄巧成拙,最受傷的是中國自己。
中國從美韓進口的多晶硅產品總量大增、進口額驟減
中國是光伏組件生產大國,同時也是多晶硅的進口大國。美國對中國光伏組件展開的"雙反"調查和初裁,對中國光伏組件產業帶來了較大沖擊,大量企業停產,仍在堅持的企業則虧損連連。與此同時,來自美國、韓國等多晶硅生產大國的低價多晶硅產品,也對中國多晶硅產業造成了重大沖擊。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中國累計進口多晶硅3.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其中,自韓國累計進口量為8063.66噸,同比增長13.91%,累計進口額為7078.83萬美元,同比減少56.70%;另外自美國累計進口量為14842.02噸,同比增長95.33%,累計進口額為為35310.75萬美元,同比減少35.22%。中國光伏產業聯盟預測,2012年中國國內多晶硅產量約為10萬噸,進口量在8萬噸左右。8萬噸的進口量,按零售價23-28美元/公斤、長單價32-37美元/公斤的最新價值計算,涉及進口總值同樣超過20億美元。
發起調查的中國多晶硅企業認為,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多晶硅產品涉嫌嚴重傾銷。此外,他們還發現,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向多晶硅企業提供的大量補貼,使得美國多晶硅制造商獲得了成本和價格優勢,導致美國企業大量向中國低價出口。國內一家多晶硅企業負責人說:"例如,美國的《復興法案》為清潔能源產業提供了總額為23億美元的先進能源制造業稅金抵免,其中包括美國4家最大的多晶硅制造企業。"
同時,目前美國和韓國銷往中國市場的多晶硅價格可能低于成本價。多晶硅上游企業多晶硅爐生產企業美國GTSolar公司上海代表處曾對媒體說,目前世界主要的多晶硅企業都在采用GTSolar公司的多晶硅爐生產多晶硅,而采用GTSolar的設備,成本應在30美元/公斤左右。這也意味著,不足30美元/公斤的價格,基本上是無利甚至在虧損。
一家發起調查的國內多晶硅企業負責人說,通過研究相關公司的財報,也可以印證韓國多晶硅企業在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向中國市場傾銷多晶硅的事實。主打多晶硅和硅片業務的熊津能源,在2011年第二季度的營業虧損為88億韓元,第三季度營業虧損高達577億韓元。這位負責人說,美國和韓國多晶硅企業目前可能采用虧本低價傾銷的戰略,實際上在等待中國多晶硅企業全線停產,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地位,然后再提高價格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