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部分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呈單邊升值態勢,但1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貶值了約0.55%。
盡管上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上漲逾200個基點,但中間價的死死護盤卻未能改變人民幣即期匯率的持續低迷。繼上周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市場匯率連續三天“跌停”后,本周一開盤,人民幣即期市場便觸及央行公布的中間價波幅下限,再度開盤便告跌停。10月份國內外匯占款三年來首次負增長之后,熱錢流出導致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就越發濃厚,但專家普遍認為目前定性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為時尚早,振蕩及溫和升值依然是人民幣未來走勢的“主旋律”。
人民幣罕見持續走弱
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市場匯率繼續走弱,盤中數次下探到跌停線,隔夜歐元弱勢振蕩拖累人民幣中間價低開,現匯跟隨走跌。昨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3349,而在上周五這一數字為6.3310。人民幣在詢價交易系統中最終收報6.3641,上一交易日為6.3597。按與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波動幅度計算,6.3666是昨日人民幣交易區間下限水平,即期匯價盤中幾度下探至跌停位,而這種跌停走勢在上周已經連續出現。
不過,與即期匯率走勢相比,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卻幾乎走出相反趨勢。上周五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3310,較前一交易日走高43個基點,而此前的兩日,人民幣中間價分別上漲129個基點和105個基點,可謂強勢反彈。外匯交易員認為,雖然中間價護盤信號明顯,但受市場“壓制”的即期匯率依然持續走弱,相比較高的中間價出現跌停走勢,其背后是目前投資者強烈的購匯需求和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加重。
9月份也曾現一波下跌
事實上,與近期類似的匯率走勢也曾在今年9月份出現,當月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出現一輪快速上漲,但即期匯率也頻繁遭遇跌停。“這是人民幣遭看貶的信號。”有外匯交易員表示,9月下旬至11月初,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市場也出現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其中,10月NDF報價顯示海外預期一年內人民幣貶值0.43%,為2009年4月以來首次。
與這一走勢相對應的是,9月份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單月凈下跌,減少608億美元,為16個月來首現;進入10月份,外匯占款也出現了近四年來首次下降,而業內普遍預計11月外匯占款或將延續低位水平。而中國出口在10月的增速也延續低迷之勢,當月貿易順差170.33億美元,遠低于市場預期。一系列數據表明,在歐債危機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現實壓力下,投資者的避險需求更加強烈,部分資金從新興經濟體流向成熟市場,購入美元的意愿增強,無疑對人民幣形成打壓。
此外,近期外資持續“做空中國”也是導致人民幣遭看貶的重要原因。昨日就有交易員透露,目前確實有不少外資機構在對賭人民幣貶值,做空的規模和力度都很大。
“貶值通道”未開啟
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觸及跌停,令人民幣由此轉入“貶值通道”的爭論再起,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目前下此結論為時尚早。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堯基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目前之所以出現人民幣升值壓力減弱甚至輕微貶值的情況,主要是由于歐美經濟形勢惡化導致中國的凈出口額減少、在中國的部分外資回流本國自救及中國房地產價格回落,使投入其中的部分國外投機資本變現流出。人民幣在經過近年持續較快升值后,出現階段性回落也不足為奇,但因此推斷人民幣從此將走上長期貶值之路,還為時太早。
匯豐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也表示,近期的匯率走勢也表明人民幣升值一定會減速。首先是反通脹結束,過去一年人民幣的升值與反通脹的政策是一致的,在政策調整為保增長后,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那就與政策導向相反。此外,中國的貿易經過多年調整已經進入了一個基本平衡的狀態,凈出口總額在GDP中的占比在2%-3%左右,這種較低貿易順差的態勢會繼續延續,現在已經沒有了大幅升值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