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官方的多項調查顯示,今年前3個月,溫州眼鏡、打火機、制筆、鎖具等35家主要出口導向型企業利潤同比下降約30%,虧損面占1/4多;全市企業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認為當前資金吃緊的企業占到42.9%。當地多位企業家和官員的共同評價,現在企業的困難遠遠大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
有分析認為,出現這種現象,至少有三個原因:
首先,通貨膨脹帶來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其次,用工荒和加薪潮帶來的影響。其三,國家收緊銀根使原來融資就很困難的溫州出口導向型企業更加雪上加霜。
實際上,溫州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潮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須付出的代價,也是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生存危機的一個縮影。這些企業會不會由此開始步入低谷,甚至導致整個產業衰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是那么簡單。但是,隨著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發展的臨界點,其經濟發展的轉折態勢已基本形成,如果產業結構得不到及時轉化或升級,必然與經濟發展產生矛盾,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近期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企業發生倒閉破產,大部分是沒有競爭力的低端企業,以前依靠低工資,低生產要素價格,賺點加工錢,但缺乏核心競爭力。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轉折期時,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承受力是最差的,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概莫能外。
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過去沿海地區出口導向型企業過度擴張導致的產能過剩,是企業在追求出口產品數量時忽視擴張質量和管理的結果。在這些企業中,行業擴張沒有行業整合與之相配合,企業盲目擴大產品出口規模猶如沙灘起高樓,結果最先被淘汰的反而是所謂的“行業龍頭”。如果出口導向型企業“做大”的沖動是個案,那么沖動者理應受到市場的懲罰。
需要指出的是,國內許多出口導向型企業追求出口產品最大化并不是偶然的,與這些企業所處的政策環境相關,特別是與地方政府追求經濟增長和商業銀行“壘大戶”的結果。這不是新問題。如果政府強勢救助出口導向型企業,對這些企業的投資者而言,不能倒閉就少了一個退出“止損”的選擇。
其實,企業倒閉潮釋放出的信號表明,目前,隨著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及人民幣的升值,導致成本價格不斷上漲,而企業的資金成本也大幅度增長,未來一至兩年將是中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洗牌年,估計將有不少企業主動倒閉,退出市場。換句話說,出口導向型企業要么轉型,要么就倒閉。如果轉型成功了,企業的競爭力就更強了;如果轉型不成功,那么就只有倒閉或遷移別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