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鋼材市場需求處于極大的萎縮狀態中。而在經濟危機背景下顯露出的鋼鐵產能過剩,則成為中國鋼鐵產業至今最惹眼的現象之一。近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等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大中型鋼企今年以來利潤持續走低,大大低于工業行業平均5%的銷售利潤率。
筆者調查發現,國內平安挺過金融危機的鋼企多數都發展了自己的“副業”,這些“副業”為鋼企提供了一定的利潤。這種看似“本末倒置”的做法,昭示著企業已經在做著轉型的準備,不再“以鋼為綱”,雖然仍面臨一些問題,但許多鋼企已對解決產能過剩、原材料成本高漲等難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提起鋼鐵,就讓李建(化名)不住的唉聲嘆氣。“鋼鐵如同雞肋,留著沒用,扔了可惜。”李建說。
李建的鋼廠今年截止到目前虧損額超過5000萬元,靠自己旗下的“副業”房地產盈利2億元,才把鋼廠支撐了下來。
李建告訴筆者,“自己的鋼廠產能超過50萬噸,在圈內也算有點知名度了,但沒有‘副業’支撐,單靠鋼鐵主業實在難以為繼。不僅僅是民營鋼廠,那些大鋼廠要是沒‘副業’的話,財務報表會更加難看。”
據筆者調查了解發現,國內鋼廠上半年的盈利更多來自于非主業,同時對上下游以及相關產業的布局也帶來相關收益。
另據筆者不完全調查,今年三季度,多家以鋼鐵為主業上市的鋼廠出現了利潤大滑坡。三季度,濟鋼虧損1.87億元,萊鋼股份虧損2.32億元,首鋼凈利潤同比下降24.84%,包鋼凈利潤下降96.9%。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比4月份環比下降17.9%,6月份比5月份環比下降37.77%,7月份又比6月份環比下降54.24%,8月份實現利潤38.1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55%。
鋼廠利潤被進口鐵礦石吞噬
必和必拓上一財年鐵礦石稅前利潤就高達60億美元。而今年1至8月納入統計的77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579.18億元,合美元僅有87億
“鋼材消費市場并未恢復,從今年1月至9月,進口鐵礦石的價格一直再漲,逼著我們只能漲價,但鋼材卻賣不出去,這是虧損的最大原因。”李建表示。
李建的鋼廠生產出來的鋼材有近15000噸分別壓在了工廠的倉庫和貿易商手中。
在李建組織的一場“飯局”上,他邀請來的貿易商“酒后吐真言”,甚至央求李建不要再壓貨給貿易商了,因為鋼材按照當前的價格根本賣不出去。
而南京鋼鐵集團董事長兼CEO楊思明曾公開表示:“我現在最怕鋼材價格上漲,因為我們鋼廠從原來的老板已經淪落成礦山的打工仔了。”
按照以往慣例,鋼廠每次提高鋼材出廠價格,都將獲得更高的利潤,如今,隨著年初“三大礦山巨頭”改變鐵礦石定價機制,實行季度指數定價后一切就變了。
南京鋼鐵的一位高層向筆者表示,只要漲價,進口鐵礦石的價格就會跟著漲,鐵礦石漲價幅度差不多是鋼材漲價幅度的1倍。
同樣受制于較高的進口鐵礦石成本,華菱鋼鐵前三季度虧損達到了14億元。華菱鋼鐵稱,巨虧的主要原因是控股子公司湖南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經營虧損。
華菱漣鋼市場部的一位分析師向筆者透露,主要是進口鐵礦石成本難以控制。由于近兩年來未能妥善處理與海外鐵礦石供應商的長協鐵礦石供應關系,導致華菱漣鋼鐵礦石長協礦比例逐年降低至40%左右,鐵礦石成本明顯偏高;同時,在二季度鐵礦石處于年內最高價格時采購了大量鐵礦石,并于三季度到貨使用,影響三季度鐵礦石成本。
從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礦山公司今年的業績看,他們都在鐵礦石業務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僅必和必拓上一財年鐵礦石稅前利潤就高達60億美元。而今年1至8月納入統計的77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579.18億元,合美元僅有87億。
據了解,2003年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是每噸240元,今年是每噸1014元,國內焦煤也從原來的平均每噸300元暴漲到現在的每噸1530元,但是國內鋼材平均價格只有4263元,只有2005年的1.15倍。
根據中鋼協的數據,1—8月,77戶納入統計的大中型鋼企實現利潤579.18億元,銷售利潤率2.92%,大大低于工業行業平均5%的銷售利潤率。
近日,多家鋼廠透露,已收到來自力拓、必和必拓以及淡水河谷給出的最新報價函,從10月份開始供應的鐵礦石價格下調10%,這是“三大礦山”今年以來首次下調價格。
“如果內需拉動不起來,單單靠10%的礦價降幅是救不了鋼鐵企業的。”蘭格鋼鐵分析師張琳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專家也指出,在此次季度價格下跌之前,鐵礦石價格一路飆升。即便在跌價后,鐵礦石價格仍將比去年水平高近120%。所以,今年第四季度,中國鋼鐵企業仍舊要不停地消耗之前的高成本鐵礦石,鋼廠的盈利能力不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