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努力為不斷增長的人口確保自然資源供應,增強在大宗商品市場上的實力,旨在擴大它在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金屬礦到委內瑞拉和巴西的油田等各處的影響力。
盡管中國的努力遭遇了一些阻礙,卻獲得了廣泛的成功──實際上抬高了其他國家的競爭門坎。
U.S. Global Investors全球資源基金(Global Resources Fund)聯席經理史密斯(Evan Smith)說,中國發現自己在這樣一個處境中:預計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將大幅增長,而很多大宗商品的供應和生產卻在下滑。
中國的跨境交易不但增加了中國獲得寶貴自然資源儲量的途徑,鑒于交易催生的更多的資本支出,也增大了相關油田和金屬礦的可能產量。
考慮到中國將需要從能源到金屬、食品和水等各種商品來維持10億多人口的生計,這是一件好事。他們未雨綢繆。
Agora Financial資本及危機(Capital and Crisis)的編輯邁耶(Chris Mayer)說,15年后,預計中國新增人口將超過美國現有總人口,他們對發電廠、水利系統、公路、港口等將有著驚人的需求。
Kerr Trading International總裁柯爾(Kevin Kerr)說,考慮到這點,中國正努力收集并儲存盡可能多的原材料和重要大宗商品,以便為全球經濟開始全面復蘇做準備,而全球經濟勢必會全面復蘇。他說,當然,中國以如此大的規模購買大宗商品的能力以及儲存和持有供應的能力,使其他國家保持競爭力或擁有類似中國的規模極其困難;美國幾乎無法進行競爭。
大步前進,一點后退
中國目前確實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而且對利用這些資金沒有絲毫的不安。或許你可能會說中國是一個超級經濟大國,在全球獲得大規模收購自然資源的機會。
邁耶說,中國一直是收購大宗商品企業股權的一個積極的買家,無論是對加拿大鋼鐵生產還是澳大利亞稀土生產商都有興趣。中國也在非洲收購各種大宗商品;作為交換條件,中國為非洲修建公路、工廠等。看起來涉及中國的交易每周都有。看看新聞就會發現,中國在鎖定大宗商品必需品上興趣不斷增加。據說,力拓(Rio Tinto)已經開始與國有金屬集團中鋁就蒙古的一個銅金開發合資企業進行談判。無獨有偶,武鋼的一個子公司7月份完成了向加拿大 Consolidated Thompson Iron Mines Ltd.的2.4億美元戰略投資。邁耶說,這是中國買家走向世界尋找鐵礦石的一個例子。
PFGBest 高級市場分析師弗林(Phil Flynn)說,盡管如此,中國也遭遇了一些反對。他舉例說,2005年中海油欲斥資185億美元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不過由于政治擔憂而被“槍斃”了。邁耶說,中國也在忙著試圖保證滿足更多的稀土需求,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曾試圖收購澳大利亞 Lynas。不過交易沒有獲得澳大利亞政府的批準。
Global Hunter Securities礦業策略師艾克斯頓(Christopher Ecclestone)說,澳大利亞人認為這樁交易是中國在獲取資產,因此沒有批準對Lynas的股權收購。不過他指出,中國宣布收購的舉動引發的騷動意味著Lynas最終能夠以其他方式獲得資金。
在這樁交易之前,中鋁嘗試增持力拓股份的努力剛剛失敗。
關注“三巨頭”
但根據普氏能源資訊(Platts) 7月份的一份報告,僅在今年第二季度,國有的中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中石化(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Group)及其下屬企業就在中東、西非和中亞收購了價值146億美元的上游資產,以及新加坡一家煉油廠的大量股份。
這份報告還說,收購熱的時機從中國“三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Cnooc)──可獲得來自中央政府數十億美元貸款的角度上看選擇得非常好。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們的競爭對手此刻都在削減各自的成本。
伊文斯說,由于中國試圖利用資產價格低迷的機會,與此同時也擁有儲備在全球信貸緊縮之際提供資金,中國的活動在過去兩年里大大增加。伊文斯說,總體而言,中國自2000年以來共完成了大約36項礦業交易和32項能源交易。
競爭加劇
中國的行動的確影響到了其他國家,尤其是在揮金如土的中國人最渴望進入的大宗商品市場。
邁耶說,這一切都意味著我們要在全球舞臺上更激烈地競爭令人垂涎的自然資源。他還說,其最終結果是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而且中國需要最多的大宗商品漲價的幅度會更高。這些自然資源包括能源、食品、水、鐵礦石、稀土元素甚至是碳酸鉀,后者是一種鉀化合物,主要用于農業和生產肥皂、玻璃及化肥。
邁耶說,就石油、碳酸鉀和鐵礦石而言,中國是一個進口大國,并將長期保持這種狀況,因為它的國內儲量不足以滿足目前或未來的需求。他說,中國也沒有足夠的農業基地滿足對其大豆的需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當然,中國還需要大量的淡水,以支持農業和人口的需求。
柯爾說,水資源,以及清潔的飲用水仍是迄今為止的最大挑戰,能夠大規模推廣的清潔水技術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預計中國在這個領域將投入大量資金。
PFGBest的弗林說,中國人對獲得全球大宗商品供應的訴求不亞于我們登月的動機。他還說,中國領導人認為如果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速度繼續保持下去,他們將需要足夠的大宗商品,而且需要在未來幾年內鎖定它們。從這個角度出發,弗林相信中國會在全球范圍內壟斷大宗商品。不過,U.S. Global Investors的史密斯認為,鎖定自然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有著太多的變數和來源。他解釋說,中國等比較發達的經濟體對設定價格的影響將越來越低,因為定價力正在逐步轉向新興市場。他指出,新興市場總體的購買力平價首次略微超過了發達市場。他說,這樣,隨著新興市場超過發達市場,它們對大宗商品的定價力將越來越大。
對中國戰略的質疑
但羅德島Emerging Market Strategies的總裁甘姆博(William Gamble)不認為中國在試圖鎖定市場。相反,他對中國的投資決策提出了質疑。他說,他們達成交易的地方主要是非洲等地,這是其他人因為人權問題或是對穩定的擔憂而不愿觸及的地方。而且,中國的石油公司因為是國有企業,所有也不是必須盈利。甘姆博說,北京的做法的確是出于政治原因,而非經濟原因。他說,這意味著中國將會努力不惜成本獲得長期供應,這讓他們的投資難以預測。另外還有宏觀經濟方面的考量。比如甘姆博就認為,中國的刺激措施難以持續。
他說,他們已經在談論緊縮問題。如果他們這樣做,屆時會給房地產帶來問題,也意味著他們儲備的大宗商品不會投入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