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國內軸承行業多家龍頭企業進行了對接,這是反復篩選后比較理想的一家。”這位大市聚鎮黨委書記說,此番頗費周折地引進項目,是希望龍頭企業發揮效應,在軸承產業鏈兩端有所建樹,改變全鎮幾百家軸承企業的生存狀態。
不難看出,提升產業競爭能級,實現集聚向集群演變,對這個正努力向中小城市方向挺進的市級中心鎮而言,顯得十分急迫。
種子的力量
下海14年的潘麗平,現在的身份是新天龍軸承實業公司董事長。她的企業去年產值在6000萬元左右,在大市聚,夠得上行業老大級別。
此前潘麗平供職于新昌軸承總廠。這家盛極一時的制造企業于上世紀80年代末在大市聚開設了第三分廠。離職前,潘是三分廠的常務副廠長。
“三分廠就像是顆種子,如今鎮里排得上號的軸承企業,基本上都是這里出來的人辦的,搞管理、搞技術,甚至原來在車間干操作工的都有。”潘麗平坦言,這是一個沒有多高門檻,無需多大投入的行業。
大市聚鎮副鎮長賈漢東告訴筆者,目前全鎮工業企業630家,其中軸承加工企業442家,從業人員接近1.2萬。
作為佼佼者的“新天龍”,如今勝人一籌的,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潘麗平透露,源于品質和品牌的追求,她的企業只為包括瑞典SKF這樣的一流軸承企業配套。另如國內行業龍頭——溫州人本集團,需要制造出口高端產品時,一般也由“新天龍”來完成軸承套圈加工的環節。因此,“新天龍”的產值中,加工費占了不小比例。
但在大市聚,“新天龍”這樣的企業畢竟是鳳毛麟角,多數的軸承企業生存現狀,并不能與其同日而語。賈漢東說,一般的小企業毛利不會高過5個點,“在鎮上,你們所見一車車從這些廠里拉出來的鐵末,有時就是他們的利潤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