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事隔近兩年之后,今年的兩會尤為令人關注。大家對兩會的關注,多數集中在房價、收入增長、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問題。可以看到,當前經濟政策和資本品價格對國內居民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的起伏與百姓生活密切度在逐年提高。因此,相關的經濟政策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從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消費者信心指數、PMI數據、物價水平等指標看,相對于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低位,經濟增長已有明顯反彈,中國和美國GDP季度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分別達到最低點6.2%和-6.4%,到09年四季度分別回升到10.7%和5.9%,從數據上看,我們似乎已跨過危機。但是,我們在清醒地認識到此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暫時性渡過危機的原因是什么。總體上我認為在充分吸取了1929年大蕭條、90年代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教訓基礎上,各國政府在本輪危機中的政策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首先維持了金融體系的穩定。各國均大幅降低了資金利率水平、加大了信貸和貨幣的投放力度,對金融機構進行快速的救助、減緩了金融機構大面積倒閉(這一點相對之前的教訓有明顯改進),信貸市場、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得到顯著改善,金融體系重新開始運轉,這是經濟開始復蘇的先決條件;二是政策力度空前。在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之外,各國同時加大了財政政策和相關產業扶持的支持力度,政策實施不遺余力;三是為應對危機,各國的政策具有一定協同性,雖然出現了局部的貿易摩擦,但總體體現的是合作,未出現“大蕭條”時期嚴重的貿易保護情況。
各國實施的政策縮短了本輪危機爆發后持續的時間,但仍留給我們許多問題,一是貨幣的過量投放推高了資本品價格,在全球經濟未明確回歸正常增長軌道之前,原油價格已回升到每桶80美元、銅價已回升到每噸7600美元,國內房價則在2009年平均上漲了30%-50%、部分城市則接近翻倍。另一個問題是,各國的經濟刺激計劃在2010面臨著陸續退出,在全球經濟結構失衡難以短期改變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長期的動力究竟在哪里?畢竟從國內來看,2009年我國GDP同比增長8.7%,而投資、消費和凈出口的貢獻率分別是92.3%、52.5%和負44.8%。
今年,國內政策的逐步退出也是明確的。我們將緊密關注政策退出的時間、工具的使用和程度、對經濟正常運行的效果。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長久性方面,我們關注和建議以下幾個重要方面:一、鑒于當前政策對經濟周期的調控力度明顯,政策制訂和規劃的目標需要更加清晰。借鑒“泰勒規則”,經濟增長的通脹目標、產出缺口(經濟增長)目標以及由此決定的貨幣和信貸目標應予初步規劃和明確,在年中可根據經濟增長實際情況進行必要調整;二、從經濟增長的結構上看,當前的人口紅利狀況決定了國內消費增長仍有一定空間,但高房價對消費的抑制作用、養老疾病保障方面的不足仍是中長期決定消費意愿的重要因素。中央提及的“城鎮化”將加快城市化和工業化,對未來中國投資的拉動作用仍將持續,關鍵是做好投資的規劃和實施工作。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和落實。中央將逐步規劃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對促進國內產業創新和升級至關重要,也將決定今后中國企業競爭和經濟增長的能力。四、區域經濟發展。歷史上看,沿海經濟特區、浦東新區的政策提升了中國的產業結構并在政策支持下增強了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能力。近期濱海、海西、新疆、成渝、安徽等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陸續推出,政策的支持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關鍵在發揮區域優勢、產業轉移、發展定位方面要有明確的規劃并長期落實。五、民生政策的落實。一國經濟增長、競爭實力的提高最終還是要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這也是以上所關注問題的最終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