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使眾多中小制造企業開始重新審視此前所過度依賴的代理出口模式。不少企業從推動自身加快創新升級的同時,也開始將企業的市場空間由“外”向“內”轉變,挖潛國內市場。
“中美貿易摩擦對兩國的中小企業發展都會造成一些影響,尤其是這次新一輪2000億美元的主要征稅對象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9月25日上午,在《關于中美貿易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指出。
事實的確如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獲悉,當前,在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國內諸多民營中小企業一方面正在面臨著匯率、關稅所帶來的挑戰;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尋求務實的生存與發展路徑,客觀上推動了企業的轉型與升級。
尤其在外向型民營企業發達的浙江,這種趨勢十分明顯。貿易摩擦升級,使眾多中小制造企業開始重新審視此前所過度依賴的代理出口模式。不少企業從推動自身加快創新升級的同時,也開始將企業的市場空間由“外”向“內”轉變,挖潛國內市場。
有受訪專家認為,在當前的貿易環境雖對中小企業形成一定沖擊,但也客觀上為此類中小企業提供了降低出口依賴,轉向國內市場的契機。同時,也有益于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中小企業面臨挑戰
“這幾年的外貿訂單本來就很難做,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之后愈演愈烈。”杭州譽記服飾的創始人余月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投身外貿服裝行業超過20年的她,經歷過多次的市場起伏,對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雖有預期,但“沒有想到會形成這么大的挑戰”。
余月云表示,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匯率和稅收的變化,直接影響代加工模式下的制衣企業出口利潤。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也讓很多企業的美國客戶抱有觀望態度,紛紛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代加工工廠,從而使國內加工廠的市場訂單量逐漸呈現明顯下滑的趨勢。
類似問題,今年以來也同樣困擾著浙江桐鄉志華服飾的創始人姚亞梅。在姚亞梅看來,貿易摩擦給民營中小制造企業帶來的市場陣痛,傳導至制衣行業的“末端神經”后,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浪淘沙”。
“在桐鄉,很多出口外貿型企業首當其沖。”姚亞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桐鄉分布著大量的中小型制衣企業,其中大多數是整個供應鏈最末端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整個產業鏈受到貿易摩擦影響后,成為最先被波及的對象。
在臺州,漢威模具的總經理王金滿對貿易戰帶來的影響體會也十分深刻。2012年開始進入滑雪板生產制造市場的王金滿,企業的主要客戶群是北美市場和北歐市場,其中北美市場更是重點。
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間點,給王金滿遭遇了美國關稅調整帶來的影響。集中體現在,進美貨物關稅調整之后成本的上漲,但市場的議價權卻并不在王金滿企業手中,相反還要面對北美市場客戶的壓價。
“受貿易摩擦影響,企業的訂單量下降了1/4左右,而利潤則被壓縮近一半。”王金滿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價格讓步,成為當前不少中小制造企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祥榮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貿易摩擦,對很多出口依賴型的民營中小制造企業影響很大,尤其是加工貿易型企業,依賴出口程度高的同時,自身也缺乏創新技術與營銷市場,更需要及時做出調整。
倒逼轉型與升級
不過,在當前的外貿環境中,中小企業自身的靈活性特征,也讓其具備著“小船易掉頭”的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浙江的諸多中小企業正在市場開拓和產品創新等方面積極調整:一方面,不少中小制造企業積極開拓美國之外的市場空間,同時更加注重對國內市場的挖掘;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在貿易摩擦下,對于企業自身的創新研發能力更加注重,推動產品研發的主動升級。此外,中美貿易摩擦也間接推動了海運物流價格的提升,不少出口企業選擇通過轉口貿易等方式和渠道,試圖平衡生產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現在桐鄉做外貿的制衣企業,都開始轉向澳大利亞市場,特別是毛衫這類的市場轉向很明顯。”姚亞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同時國內市場也越來越成為企業轉向關注的重點。
在杭州,余月云同樣也將重心放在了發展“內銷市場”。近年來國內興起“網紅經濟”帶動著網絡預售模式的快速成熟,這與傳統的外貿訂單模式完全不同。
“淘寶店預購模式對企業生產的速度要求很高,通常只有7-10天的生產周期,而外貿則十分注重流程與質量把控。”余月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內銷與外貿的模式截然不同,相較之下,國內市場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市場空間正快速擴大,且具有匯款快、靈活性高等特點。
據其介紹,今年8月份,余月云的工廠成功接到了一家網紅店的訂單,直接促使她將今年工廠的生產計劃做了最新的調整:2018年-2019年的生產目標由原來外貿與內銷8:2的比例,調整為5:5,各占一半。
此外,金祥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高創新能力更應該成為當前貿易環境下,中小制造企業需要攻克的關鍵環節。“外貿依賴程度很高的地區與企業,基本都是以代理出口模式為主,技術創新等要素也掌握在外商手中。”
王金滿的模具工廠現在已經開始將生產的重心放在了向滑雪裝備產品的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上,希望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抵消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
“前段時間我們和客戶簽訂了合作協議,美國市場那邊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制造商合作,也正在考慮將產品研發放到國內來,來抵消貿易戰帶來的供應商成本提升。”王金滿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相較美國本土的技術研發投入,國內研發成本更低,將研發搬到國內既能夠一定程度上抵消關稅成本,又能夠促進自身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中小企業為走出困境所做的探路嘗試,也正是政府接下來重點支持的政策內容。
9月25日,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白皮書》發布會上表示,接下來工信部將重點從三個方面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一是將繼續擴大內需,發揮我國市場優勢,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二是要積極開拓新的市場,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拓沿線國家市場;三是大力推進簡政減稅減費,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