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兩年來政策層面著力點很多。近期,在針對壟斷性行業的價格監管方面,又有新的進展。8月3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天然氣...
“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兩年來政策層面著力點很多。近期,在針對壟斷性行業的價格監管方面,又有新的進展。8月3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天然氣跨省管道運輸價格核定結果。核定后,13家天然氣跨省管道運輸企業管道運輸平均價格比此前下降了15%左右。目前全國非居民用氣門站平均價格在每立方米1.7元左右,經過這次下調后,每立方米價格將降低0.1元。
天然氣是重要的工業基礎能源,降價的影響力會傳導到下游。此次非居民用氣門站價格每立方米降低0.1元,按政府管理價格的非居民用氣約700億立方米測算,每年將直接減輕下游工業、發電、集中供熱、出租車,以及商業、服務業等用氣行業企業負擔70億元左右。此次下調對市場化定價天然氣還會有帶動影響,使其價格趨于下行。
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監管,是自然壟斷型行業的典型案例。今后,許多具有自然壟斷屬性的行業、企業的運營模式,可以參考此次監管行動予以細化了。
目前,我國共有跨省管道運輸企業13家,擁有長輸管道4.5萬公里左右。發改委的具體做法是,在今年上半年對13家企業開展成本監審,并在此基礎上核定了跨省管道運輸價格。經過成本監審,共剔除13家企業無效資產185億元,核減比例7%;核減不應計入定價成本總額46億元,核減比例16%,核定準許成本242億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計算確定了各管道運輸企業的準許收益及年度準許總收入,結合各企業管道負荷率水平,核定出各企業的管道運輸價格。
這是國家首次對天然氣跨省管道運輸企業在成本監審的基礎上實行價格核定,其重要意義不僅僅在于降價,而是使管道運輸價格調整機制化,也是價格監管工作在制度化、精細化的重要開始。對眾多壟斷性行業和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具有重要參照意義的。
今年2月28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強調“要樹立放水養魚意識,在降低壟斷性行業價格和收費方面下更大功夫,盡一切努力把企業負擔降下來”。
在降低壟斷性行業價格方面,2017年的重點領域是電力、醫療、交通運輸、石油和天然氣、水資源、行政機關和經營服務性收費等。比如破除電網領域壟斷,擴大電力直接交易試點、擴大直供電比重,促進電企之間競爭,從而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上述其他幾個領域,各地也已經有了不少舉措。例如,從今年7月1日起,廣東停止審批新的普通公路收費項目,普通公路收費里程不再增加;全省現有的普通公路收費項目也逐步推進取消收費,爭取早日實現普通公路徹底免費通行。安徽省去年提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稅費負擔、降低財務成本、降低用能用地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等六個方面20項舉措,今年則進一步強調繼續降低涉企收費、繼續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尤其是用電、用氣等壟斷性領域,等等。
江蘇自2016年以來,三次就企業減負專門下發意見,江蘇省政府計算,去年全省直接降低企業成本1070億元。
堅冰仍然很厚,有待進一步破除。目前收費名目較多、亂收費等問題依然突出。此外,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服務和水、電、氣等壟斷性行業保持產品價格剛性,并利用壟斷地位保持高價,同時借助壟斷地位捆綁了一些不合理收費,也加重了企業負擔。
“行百里者半九十”,為企業減負也如此。削掉的權力、壓縮的流程、禁止的做法,有可能換個“馬甲”卷土重來,以另一種看似合法的面目和形式出現。降成本的效果,需要法治化的長效機制來保障;與此同時,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隱性成本,同樣需要受到重視,降成本的潛力,還可以繼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