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時間4日CNN報道,新年第一個交易日,全球股市出現大跌,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以及中東局勢感到憂慮。中國狀況尤其令人感到不安,上證綜合指數下跌6.9%,深圳綜指下跌8%以上,并觸發熔...
北京時間4日 CNN報道,新年第一個交易日,全球股市出現大跌,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以及中東局勢感到憂慮。中國狀況尤其令人感到不安,上證綜合指數下跌6.9%,深圳綜指下跌8%以上,并觸發熔斷機制。

在歐洲,德國DAX指數下跌4.3%,法國CAC 40指數下跌2.7%,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2.4%,中國是歐洲商品的主要買家。
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Kit Juckes表示,“我沒想到,在新年交易開始的日子,中國股市觸發了熔斷機制,打擊了全球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高貝塔貨幣全線下滑。”
中國財新媒體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12月采購經理人指數從前一個月的48.6下降至48.2,如果指數低于50,意味著制造業出現萎縮。
雖然政府官方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要好看一些,但政府數據中大企業的權重較大,而財新的數據更貼近小企業。
但經濟學家表示,雖然制造業數據令人失望,但并不說明中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放緩。
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表示,“雖然非官方采購經理人指數說明制造業進一步惡化,但其它指標顯示,中國經濟上月總體形勢不錯。”
相關閱讀1:近日80%可能第二次觸發熔斷
2016年第一個交易日,大盤以5%和7%的二次觸發熔斷機制而停盤,這是中國股市啟用熔斷機制新規之后第一個交易日,可以說給熔斷機制來了一次完整的實盤“公測”。實際上“熔斷機制”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它是一種在市場出現過分恐慌的情況下,用暫停交易的方式來消化情緒、查找原因、出策應對、披露信息等,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式的暫停交易“按鈕”。
目前看“熔斷機制”在中國有點“水土不服”,原因在于,我們僅僅把它當成了一個“按鈕”,而不是一套動態的降低風險的機制來看待。另外,中國股市的熔斷機制是在個股漲跌停限制,以及T+1的前提下運行的,熔斷機制實際上進一步提升了“制度成本”,而并沒有起到任何保護投資者的作用。在第一次觸發熔斷機制后,市場已經是千股跌停,對于這些股票來說,已不再需要熔斷機制保護,而第二次觸發熔斷機制導致的暫停交易,反而讓整個市場不能繼續交易,加劇了恐慌,造成了“二次傷害”。
對于市場參與者來說,每一次“制度”的變化,在增大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在制造更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會助長市場的貪婪和恐懼,讓以散戶為主導的中國股市更加情緒化。這就使得一個本應該穩定情緒的“熔斷機制”,反而變成了情緒的催化劑。
但僅本次下跌而言,“熔斷機制”是“偶遇”的小插曲,只能說明“熔斷機制”在保護大多數投資者,以及防范整個市場風險的作用非常有限。比熔斷機制更重要的,應該是尋找此次股市下跌的原因。目前看,中國經濟整體風險并不大,但諸多企業面臨很大的問題,中國企業的負債率高達115%,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90%。負債率直接關系到中國企業應對風險和能否保持創新的能力。在美元持續升值的情況下,全球融資成本在上升,而中國經濟增長和各類經濟數據目前還處在探底階段,致使全球資金的流動不再傾向于中國,一些專業的投資機構很難持續買入A股。
其次,美國采取的諸多緊縮貨幣政策開始進入實質性影響階段。去年最后一個交易日(上周四),美聯儲對109個交易對手方開展逆回購,回籠了4745.9億美元的資金,比2014年二季度末創下的前紀錄高出1/3還多,美聯儲甚至為拉抬利率逆回購操作不設上限。2016年第一個交易日,日元、歐元、人民幣等對美元一開盤即出現大幅波動。與A股同時下跌的還有日本和香港等亞洲重要股市,日經指數在開盤后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就下跌了接近2%。美聯儲的緊縮給全球股票、外匯、債券等市場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這其中就包括A股和人民幣。
再者,中國股市目前還面臨注冊制,以及1月8日解禁潮(2015年7月8日,證監會[微博]為了維護市場穩定,對持股5%以上的股東和高管實施了“減持禁令”,禁令將于2016年1月8日到期)的問題,這是諸多“散戶”最直接的悲觀理由,加劇了二級市場的觀望和拋售情緒。
既然A股是政策市和資金市,機會當然還是有的,如果市場過于悲觀,政策層面“禁售”會不會延續?會不會出臺新的救市政策?另外,由于銀行存款利率的下滑,諸多定期存款已經開始變為活期存款,M2的增速從半年前的4.3%已增加至15.7%,總量增加了超過3萬億,而這部分資金對于目前整體市場來說,需要找到投資的標的,如果股市能夠通過改革獲得更多投資者的信任,或許由低利率制造的“水牛”還是可以出現的。
對于近期行情走勢,我更擔心的是,由于“熔斷機制”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在接下來的幾個交易日里,盤內一旦出現觸發第一次熔斷機制,緊接著觸發第二次暫停交易的可能性超過80%,將放大流動性風險,歷史剛過去不到半年,但有可能重演。
相關閱讀2:機構解析A股“速熔”八大動因
熔斷機制實施首日,滬深股市(包括B股)先后兩次觸發HS300指數熔斷閾值,交易時間提前結束。機構認為,高管解禁潮來臨、新股發行節奏未明、年末獲利了結股市缺血、經濟增速不容樂觀、基金換倉等八大原因導致了昨日市場暴跌,觸發熔斷機制。至于后市,國金證券認為市場的結有待打開,國海證券則表示春季行情還需等待。
八大原因引發暴跌
昨日,滬深300指數連續兩次觸發熔斷機制。國海證券認為,引發市場暴跌有八大原因:
第一,1月份股東高管潛在解禁規模1.1萬億左右,萬億解禁洪荒沖擊A股,5%以上股東減持引發的供求關系失衡的擔憂。
第二,中國12月官方制造業PMI49.7,預期49.8,前值49.6,經濟增速仍不容樂觀,影響市場做多情緒。
第三,從管理層信息顯示,2016年資本市場主基調就是“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新股發行數量會大幅超預期。
第四,近三周A股開戶數連續下降,增量資金入市放緩,難以支撐股指反彈。
第五,元旦后第一周或許就會有新一輪IPO名單出爐,這或將給兩市帶來心理層面的影響。
第六,歲末年初做表壓力,資金暫難回流,股市仍處于缺血狀態。
第七,年末排名考核通過前后,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者不再有護盤動力,而是要重新制定投資策略,調整持倉結構,比如賣掉一些浮盈較大的股票,從而有可能引發市場震蕩。
第八,去年12月最后一周,市場對中國央行的降準預期再度落空。事實上,不僅市場期待的降準遲遲未能兌現,而且央行公開市場貨幣投放量也明顯萎縮,反映寬松預期明顯延后。自去年11月以來,寬松貨幣政策已經連續兩個月缺席。
國金證券策略團隊表示,監管層近期對市場態度上的微小變化是導致市場下跌的導火索,而熔斷機制首日運行,忽視了流動性備付的風險,是加深市場下跌幅度的主要原因。
今年1月份市場環境有所不同的是減持禁令到期在即,甄待政策及時對沖,而且市場預期的新股發行1月份處于真空期的假設被證偽??陀^上講,“熔斷機制”的實施必然會對流動性的需求造成影響,市場參與機構為了備兌贖回的資金需求,會被動的做些減倉,從而加深市場調整的空間。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熔斷機制設定的閾值無意中給恐慌的投資者一個明確的“止損”目標:HS300指數首次觸發熔斷用時2小時15分,而觸發第二檔閾值(7%)則僅僅用了5分鐘左右,這5分鐘的交易時間里滬深股市跌勢加劇伴隨成交顯著放大,顯然是投資者趕在觸發第二閾值前賣出所致。
后市有待觀察
中融基金認為,本次熔斷機制的實施,會大幅提升市場的流動性風險,使得價格和流動性產生脫節,價格和成交量的體現形式不再是市場化的交易行為,使得市場價格出現“畸形”狀態,容易出現極端走勢。
國金證券表示,后市三道“結”待解開:寄望于監管層盡快作出相關的表述以穩定市場的預期,任何金融創新需要循序漸進;寄望于監管層對新股發行的節奏給出相關明朗的預期,1月份發多少;建議盡快明確1月份減持禁令到期后的對沖政策。總的來講,只有預期的穩定,市場的平穩,才是共贏的市場。
國海證券認為春季行情還需等待。目前來看,大的邏輯依然存在,但去年12月降準預期落空,市場對創業板漲幅較大后業績能否匹配有所擔心,會導致2016年的春季行情晚一點,幅度小一點。整體策略上依然建議規避前期漲幅較大的板塊。從短期催化劑來看,關注鋼鐵和軍工板塊。
聯訊證券則表示,策略上規避近期將要面臨解禁的個股,尤其是漲幅超過50%、解禁市值占總市值比例超過30%、估值較高的個股可能出現較強的拋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