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一段時間內,知識產權保護不利成為五金行業發展中的一大短板,侵權問題屢屢發生,使企業難獲提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令行業陷入低水平重復競爭的困境。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軟肋不僅表現于此,近...
在一段時間內,知識產權保護不利成為五金行業發展中的一大短板,侵權問題屢屢發生,使企業難獲提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令行業陷入低水平重復競爭的困境。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軟肋不僅表現于此,近年來,五金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屢遭知識產權案件侵擾,遠有打火機遭遇美國337調查、歐盟重啟CR法案,近有拉鏈行業與日本YKK公司打起的拉鋸官司,即便不論案件結果,曠日持久的應訴、爭論,對行業和企業本身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盡快改變現狀!”成為所有五金企業、行業,乃至整個制造業、整個社會發出的共同聲音。
為知識產權撐起保護傘
“為提高產品利潤率、附加值,提升檔次和水平,我們必須要創新,但開發出新產品不到一個月,市場上的仿冒產品就開始出現,把價格拉到很低。研發成本高,無法與其競爭,專利官司又耗時長,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又不敢創新,非常糾結。”此前,曾有一位鎖具行業的企業家這樣告訴記者。當時五金行業中侵權仿冒情況時有發生,相互之間的抄襲、仿冒,給企業的創新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影響了市場和行業的環境與秩序,在這種環境里,很多企業不敢創新,無法提升,行業邁入了惡性循環的漩渦。
想要發展,就必須做出改變。但這并非企業自身努力或者緊靠行業引導就能實現的,而是要放在更大的格局下才能得以實現。
今年年初,中國政府網發布《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加強知識產權運用,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該計劃首次提出了“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新目標,并要求發揮知識產權的保障服務功能,通過支持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參與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引導企業拓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范圍。在這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時期,通過政策環境打造,為知識產權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新掃清了障礙。
政府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措施,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大力開展撐起了保護傘。無獨有偶的是,行業也將此作為行業未來工作的一大重點。去年12月,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在南京發布《中國五金制品協會2015年工作思路》(以下簡稱思路),在協會2015年重點工作和主要任務時指出,行業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出臺的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支持政策。特別指出,10月份以來,國務院連續召開常務會議,每次會議都有穩投資或促消費的政策出臺,尤其是“通過關于依法公開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知識產權行政處罰案件信息的意見”。《思路》中還明確提到:要針對擴大內需政策下相關產品的市場及其使用、國內外新產品新技術發展、行業有關外資并購問題、反壟斷反傾銷、知識產權保護等情況,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行業、企業訴求,提出政策建議。
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實現了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的合力推動。其中微觀是指每一個為之努力奮斗的企業、個體;中觀是大力呼吁、悉心引導的行業組織;而宏觀自然是制定政策,全力推動的政府部門。這種自上而下的貫通環環相扣、無縫銜接,能夠保證知識產權工作的順利推進,全面開展,并實現更大的突破。
知識產權保護在成長
實際上,知識產權的維護工作在業內一直持續,并取得了有效、有影響的成績。中國五金制品協會拉鏈分會秘書長王智吾告訴記者:“積極應訴知識產權案件,做好產權保護,令企業加深了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在觀念上大大提高。通過長期的積極應訴,在拉鏈行業里不斷灌輸,使企業提高了對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認識。過去,中小企業對此根本不關注。”他的這番感慨來自于一場歷時4年的中日拉鏈專利訴訟,該案件進行了7場訴訟,從國家局復審委到中院、高院,最后到最高法院,從地方到中央,終于在去年7月以中方的階段性勝利告終。而這,也是五金行業在整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之一,也是行業中最經典的成功案例。
據了解,自案件發生之始,行業協會就成立了專門機構與企業積極應訴,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在此領域的技術專利和與其相關的教科書、技術文獻資料,進行反復對比、分析和篩選,就此項專利的原理、構件的自由度,結構特征,運動方式等等展開辯論,同時也對此專利從法理層面上進行剖析,找出此專利有明顯技術和法理漏洞之處,行業上下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成本,終于獲得回報。
這種回報最直觀的反映是在經濟上。據王智吾提供的數據,2014年全年,僅拉鏈銷售額就達40億元,比2013年不到20億元的銷售額,翻了一番。估計,2015年銷售額將達到60億元。而這還沒有計算國內相關設備制造企業的產出效益。
其深層次的意義還在于,我國企業將全面介入中高端拉鏈市場,并全部實現轉型升級。這項技術將對我國拉鏈產品多樣性、提高產品質量都大有裨益。同時,新技術在產品生產制作過程中,對材料沒有浪費,而原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廢料,只能用70%原材料。這顯示出,一大專利案件的勝訴,所帶來的影響是不斷擴散延伸的,最終的利好也將持續加成。
類似的情況在打火機行業也曾發生過。2006年,美國知名打火機公司—芝寶制造有限公司和芝寶商標公司提交起訴申請—要求對4家中國打火機廠商進行知識產權侵害調查,即所謂的“337調查”,并請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發布永久性普遍排除禁令:永遠將被認定的所有侵權產品擋在美國海關之外。當時情況十分緊張,相關行業組織、地方組織都在鼓勵涉及企業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維護自身權益。然而,當時被調查的4家企業中,只有1家站了出來,應訴此案。最終的結果峰回路轉,芝寶公司主動提出和解談判,在經過幾輪的“較量”之后,雙方簽定和解協議,并將這家應訴企業列為成為商標保護范圍內唯一能向美國公司出口的供應商。
“在國際的知識產權訴訟中,必須積極應對,這是成功的前提。與此同時,更要運用團結的力量取勝。YKK公司,在世界上的拉鏈相關案件中從來沒打過敗仗,這次失利是史無前例的,因此更加具有典型意義。因為此次訴訟,從頭到尾都是由協會出頭,取得勝訴后,增加了協會的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勝訴,是為企業轉型升級做的實事,好事,保護了企業利益,保證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也使中國企業揚眉吐氣。”王智吾說。
勝訴,也使不少企業認識到:知識產權有問題找協會。不僅在國際上不允許侵權,在國內發生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協會也幫助協調解決,專利有償使用,既實現成果共享,又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參與此案的一家上市拉鏈企業的高層表示:“在國外,我參與過多次知識產權訴訟,但被欺壓了20年,沒想到今天協會給我出了這口氣,從此我們也有了靠山。”這一業內的領軍企業,也在此后主動加入分會,并且申請擔任副理事長單位。
在國際案件上,行業雖然表現積極,但大多還處在被動應訴、難以把握主動權的狀態,企業有待更好的利用知識產權武器,更加主動的維護“主權”,維護自身利益。
逐步成熟 納入常態
在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行業企業的相關工作已經邁入了相對成熟、常規化的操作階段。“我們每年在專利維護上就得花費100多萬元。為了預防別人搶先注冊了專利,對產品后續發展產生局限性,我們往往‘產品未動,專利先行’。也就是說,在新產品入市或者需要參加展會之前,公司就會根據外觀設計、材質、技術等要素申請專利,來保護我們的產品和市場。”浙江愛仕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據悉,截至去年,愛仕達已擁有專利技術1600多項,為企業的創新提升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儲備。而三環鎖具在2012年就通過了海關“海關總署知識產權總擔保”審批,另外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打假,不僅為企業挽回了損失,也令“三環”這個延續了百余年的老品牌、老字號持續增值,愈發光亮。
近年來,行業企業在知識產權的應對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專利申請和保護已經成為普遍常識,侵權事件雖然仍有發生,但在大企業之間,誠信守法已經成為道德準繩,剽竊、仿冒多為行業所不齒。五金行業的重點骨干企業、知名品牌都成立了專職的專利運作、打假維權等活動的辦公室,一方面積極申請專利,保護創新成果,一方面也配合相關部門在市場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自身權益。
據了解,2013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業,共有超人、新海、方太、海爾、華帝等十余家五金重點骨干企業因在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上表現突出,進入首批公布的名單當中。
宏觀的布局、中觀的引導以及微觀的努力形成了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全面布局,正在打造出一個和諧健康的環境,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機遇,相信在此之后,五金行業的知識產權的保障和運用還將實現一次大幅度的飛躍,行業的創新提升也將實現更加成熟、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