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寶石級人造金剛石對天然鉆石的沖擊似乎已經不再是人造“冒充”天然那么簡單了,從消費者到零售商再到鉆石生產商,都受到寶石級人造金剛石技術發展的沖擊而倍感壓力。市場上流光溢彩的鉆石亦或天...
寶石級人造金剛石對天然鉆石的沖擊似乎已經不再是人造“冒充”天然那么簡單了,從消費者到零售商再到鉆石生產商,都受到寶石級人造金剛石技術發展的沖擊而倍感壓力。市場上流光溢彩的鉆石亦或天然,亦或人造;這背后既是技術的博弈,亦是理念的變化。
過去“鉆石恒久遠”的消費觀念和營銷策略對于現在的消費者而言似乎吸引力已經減弱,鉆石買家的消費理念更多的傾向于鉆石開采過程的環保與否、資源開采是否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鉆礦場地是否有童工、鉆礦環境的惡劣和奴役式的勞工問題等等。對于一顆深埋地下上百年甚至數億年的高純天然鉆石,以往的消費者或許鐘愛有加;但隨著人造金剛石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純度的提高,面對一顆高純天然鉆和一顆高純人造鉆,大眾買家似乎更傾向于實驗室里生產出的低廉鉆石,誰也不會花高價去買一顆外觀跟人造鉆差不多、純度也不相上下但價格卻相差數十倍的天然鉆石,心理上還要背負著礦場里的勞工甚至是童工用血汗和性命換來的一顆幾克拉鉆石的道德負罪感。當被問及天然鉆和人造鉆的選擇時,價格仍是左右大眾消費者的主要因素,而新興的道德理念和由此衍生的消費理念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購買因素。
事實上,環保、低廉、純度高也正是寶石級人造金剛石在鉆石市場的一大賣點,既不破壞地球環境又不產生鉆礦場地勞工、童工等道德問題,這一新的理念對于促使消費者購買人造鉆石著實起到了一定作用。而礦鉆業特別是非洲的一些鉆石開采區,對于這些現實問題卻又無法回避。
Roman Grynberg補充道,假如BIDPA在3月份做的預測報告有較大的準確性,天然鉆石業呈現新型需求,但鉆礦本身的資源枯竭和供不應求也為人造鉆石的市場準入提供一個有利的自然因素。對鉆石的超額需求將來或將引起鉆石價格上漲,而更深層次上,供不應求也使得人造鉆石更加滲透鉆石市場,人造鉆的需求會比以前更大。
博茨瓦納的主要稅收來自對采礦公司的礦稅征收,而任何方面的價格下滑都將影響礦稅,從而波及到整個鉆石業的投資。再加上博茨瓦納整個國家經濟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依靠鉆石業,一旦天然鉆礦受到沖擊,受影響最大的國家理當博茨瓦納無疑。據統計,僅鉆石業一項就占了博茨瓦納整個經濟收入的30%-50%,2012年出口的鉆石總價值為6.61億美元,2013年更是達到了8.42億美元。
對于那些混入天然鉆石市場的人造金剛石,包括美國寶石學院(GIA)在內的鉆石機構和協會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和相應的檢測設備。就行業道德而言,天然就是天然,人造就得表明制造成分這一點無可爭議,這也是規范全球鉆石市場健康發展的公平法則。但技術發展帶來的人造鉆水平的提高和天然礦鉆的一系列環保、奴役勞工等道德問題卻是其回避不了的現實問題。是雙贏,還是你死我活,唯有市場法則方能證明最后的角逐。(編譯自‘Synthetics a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for diamond dependent Botsw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