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高產業發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加快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和城鎮發展后勁。——摘自李克強總理2...
提高產業發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加快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和城鎮發展后勁。——摘自李克強總理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焦作市委書記孫立坤在談及審議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感想時說,正是因為將產業集聚區作為轉型升級的“試驗田”,焦作才實現了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華麗轉身。歷經破繭之痛后,文化旅游將昔日的“煤城”引領到了國際最前沿。
逆襲 產業集聚成轉型“橋頭堡”
提起焦作,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煤城”。在全國人大代表、焦作市委書記孫立坤看來,幾十年來,焦作工業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圍繞“煤”字在做文章,所以,以重化工為主的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讓焦作人有了切膚之痛。”孫立坤表示,原本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工業產品普遍出現了對市場不適應、銷售不暢的難題。與此同時,上世紀90年代末,煤炭資源的枯竭也敲響了焦作市工業經濟的警鐘,傳統產業對環境的破壞讓焦作成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焦作的經濟到底該怎么發展?“窮則變、變則通。”在孫立坤看來,只有加快轉型,才能持續發展。
“產業集聚區應作為轉型發展的橋頭堡。”孫立坤堅定地表示,轉型雖然是一個很痛苦、很艱巨的過程,短期內會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從長遠看,不轉型,將來問題會更多、難度會更大。
裂變 “灰姑娘”成“白富美”
對于焦作來說,產業集聚區是轉型的試驗田,可是產業集聚這盤棋到底要怎么布局?
“每個地方都要擦亮特色。”孫立坤坦言,產業集聚區要成為縣市發展增長極。
以孟州市產業集聚區為例,把每年支持企業的科技經費從1600萬元增至5000萬元,并拿出500萬元作為科技創新獎勵基金,鼓勵、引導、支持區內科研人員進行科技創新和發明創造。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清華、吉大等15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在這里“扎寨”;中原內配與世界500強企業之一——英國GKN公司“雙劍合璧”……孟州市產業集聚區有了平均1.2天就會有一項國家專利申請的“孟州速度”。
如今,焦作產業集聚區建設呈現出“規模擴張快、入駐項目多、產業層次高、承載能力強、融合效果好”的發展勢頭,集聚綜合效應日益顯現。
孫立坤給記者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產業集聚區對焦作市工業的貢獻率達到87.1%,較2009年提高28.8個百分點;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50億元,比重提高至10.1%;產業集聚區年直接提高農民工資性總收入近10億元……
孫立坤說:“我們要用城市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倒逼集聚區發展,以集聚區建設驅動城市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掘寶 旅游“組合拳”打出國際牌
旅游被稱為“朝陽產業”。在孫立坤看來,焦作旅游業“家底”很殷實:云臺山、百家巖、青天河、神農山……尤其是云臺山和太極拳,已是焦作走向世界的兩張國際名片和品牌。
目前,焦作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漢設立了云臺山旅游服務中心,在韓國首爾設立了云臺山辦事處,這也是全國首家境外設立辦事處的景區。
“這遠遠不夠。每個旅游資源都是一顆珍珠,但怎么讓每顆珍珠都光芒四射?”孫立坤表示,這也是他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要以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為核心,融合神農文化、青天河風光等為一體的云臺山旅游產業集聚區,打造享譽世界的云臺山山水觀光旅游國際產品體系。”孫立坤介紹說,在太極文化方面,他們將加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步伐,加大太極拳海外推廣力度,構建太極拳修學游、體驗游、養生游等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打造太極拳文化旅游國際目的地。
在孫立坤看來,游客在觀賞完焦作山水后,去學習一下太極拳健身,最后帶一些四大懷藥保健產品回去,最終使“沒來焦作的人想來,來焦作的人想留下來,來過焦作的人還想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