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信部2011年底頒布的《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軸承被列為機械基礎件的首位。我國軸承產業經歷了前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后,規模已居世界第三位,當前已進入結構調整和理性回歸階段,而“轉變發展方式”與“質量升級”仍是當務之急。
——我國軸承行業進入結構調整期
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對百家重點聯系企業統計,并結合對歷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分析,2011年全國軸承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20億元,同比增長12.7%,軸承產品業務收入完成1060億元,同比增長11.6%,軸承產量完成180億套,同比增長20%,完成利潤總額72億元,同比減少了4個百分點,主營業務利潤率下降了1個百分點。
從出口市場看,當年我國出口軸承49億套,創匯45億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8.2%和36.6%,累計進口18.8億套,用匯41.7億美元,同比增長4.6%和9.4%,進出口順差3.3億美元,而2009年和2010年分別產生了8億美元和5億美元的逆差。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牛剛分析說,經歷201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2011年軸承行業出現了前高后低的運行態勢,進入三季度以后,很多企業經濟運行陷入被動局面,銷量下降、訂單不足、資金緊張、庫存劇增、應收款居高不下、經濟效益下滑,抵消了上半年高速增長的成績,全行業跟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進入了結構調整和理性回歸階段。
而今年的行業形勢也較為嚴峻,經濟效益大幅下滑,1-3月份,百家重點聯系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了7.40%,工業增加值下降了5.71%;軸承產量完成8.7億套,同比下降9.27%軸承銷售量完成8億套,同比下降18.76%,產銷率僅為91.8%,創近年新低;軸承庫存額已達49.9%,同比增長13.8%,仍在延續去年三季度以來的上漲態勢。
上述百家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完成158.8億元,同比下降7.22%,軸承業務收入完成106.8億元,同比下降1.12%,實現利潤總額6.3億元,同比減少47.62%,實現稅金總額5.2億元,同比減少15.38%。其中,83家企業軸承業務收入下降,并有23家收入下降大于20%,比2月增加了7家,其中降幅最大的已達74%。有63家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4家同比增長,虧損企業達23家,同比增長12家,虧損額8065萬元,同比增長了3.8倍。在中國軸協年初調查的31家企業中,有97%的企業在今年一季度已進入“寒冬”,這些企業的產值占到行業的10%。
——預計全行業今年發展前低后平
據中國軸協預測,預計2012年上半年,全行業會繼續去年四季度的下行趨勢,下半年會緩慢回升但幅度有限,全年發展“前低后平”。預計2012年,中國軸承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8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1%左右,軸承業務收入會達到112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2%左右,軸承產量會達到210億套左右,同比增長16%左右。
牛剛表示,2012年,中國軸承行業的國內市場負面因素將繼續增加,經營風險加大。一方面是生產要素價格上升,企業成本壓力加大,利潤下降,庫存上升,應收賬款增加且回收困難,特別是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緊張;另一方面是外資在華軸承企業也開始進入普通軸承市場,使原來就產能過剩的市場形成過度競爭,威脅部分企業生存。目前,國內許多主機行業的配套需求不足,軸承企業訂單減少,多數企業上半年訂單不到50%,開工不足。
相比之下,國外市場要優于國內市場,雖然歐元危機短期內無法改善,美日經濟停滯不前,亞洲經濟增速可能放緩,會對我國軸承出口產生影響,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由于國際經濟下滑,勢必會促進各類行業努力減少成本壓力,而我國軸承的性價比還具有一定優勢,因此,2012年中國軸承出口增長有望延續2011年的高位增長趨勢。
而今年1-3月份,我國累計出口軸承10.2億套,比2011年同期同比下降0.1%,創匯10.26億美元,同比長13%,在近年來首次出現了數量減、創匯增的情況。同期,我國累計進口軸承4.29億套,同比下降6.7%,用匯8.49億美元,同比下降11.4%,一季度就出現了1.77億美元的順差。
專家分析說,一方面隨著我國軸承質量水平不斷發展,各企業都在向替代進口發展,擋住了一部分進口,另一方面是跨國軸承企業采取屬地化戰略,在中國建廠且發展已初具規模,減少了一部分進口。因此,預計2012年我國軸承行業出口創匯還會有15%左右的增長,達到52億美元。
——“質量升級”刻不容緩
盡管當前面臨著嚴峻的市場形勢,但是我國軸承行業內部也出現了苦樂不均的現象。今年前一季度,100家行業重點聯系企業中,仍有近40%的企業保持增長,前10家企業的軸承業務收入降幅較小,同比降低了2.06%,有3家還保持著增長態勢。業界專家預計,擁有品牌、新技術、質量過硬和產品結構合理的企業將進一步贏得生存空間。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盧剛表示,我國軸承產品制造技術正在追趕國際水平,產品質量已經接近國外先進同行上世紀末的水平。目前,我國軸承產業已經實現了由小到大,能夠生產7萬余種規格的軸承成品,一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均在行業內全國推廣應用。
但是,與國外同行相比,國內中低端軸承產品“質不如人”,高端產品“技不如人”。像準高速、高速鐵路客車軸承、P4級以上高精密機床主軸軸承、長壽命軋機軸承、航空軸承等基本上依賴進口,導致近幾年軸承進出口時現逆差。像進口軸承單套值為出口軸承的2.34倍,也說明進口軸承的附加值及技術含量遠高于出口軸承。
專家認為,長期以來,軸承行業發展比較強調規模和總量,這是大形勢、大環境決定的,也是工業產品產業化發展的必須和必然過程。目前,我國軸承工業的經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三,占到世界總量的20%,但是,行業對擴大生產規模的熱情依然高于提升質量與質量基礎能力,這種“重產能輕質量”的發展方式和思想就必須調整轉變,應該從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和企業發展戰略等三個方面,努力縮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國家應該設置行業內準入標準,加強對軸承行業的整合,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減少不正當競爭,要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特別是關鍵基礎件的扶助和導向力度,加大支持技術攻關和交流力度,加大出口退稅力度,調整稅收及銀行政策,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同時,有關部門和行業組織應該組建跨行業價格聯盟,以進一步降低原材料價格,繼續扶持汽車行業,引導摩托車行業,加大質量抽查和不合格產品曝光力度,培育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