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這時候,全國各地的玉器采購商早就踏破門檻了,可今年還看不到人來呢。”記者日前走進揚州最大的玉器加工基地廣陵區灣頭鎮,沿街玉器加工店坊林立,很多卻沒有開門。推開一家店坊合一的玉器店大門,只見屋里擺放著8張玉器加工操作臺,卻只有兩三個玉匠在漫不經心地加工。老板吳俊介紹,他們店以加工銷售中低檔青海玉人物掛件把件為主,去年下半年以來,明顯感覺產品賣不動,訂單大量減少。
從去年10月開始,在新疆、蚌埠等國內主要玉石料市場上,青海玉等軟玉的價格由單邊上漲轉為分化,高質量的白玉價格依舊上漲,而市場覆蓋面較大的中低檔白玉則出現下跌。由于中低檔青海玉不受消費市場認同,價格從1公斤3000多元跌到近2000元,縮水了三分之一。
國內白玉界赫赫有名的李祥壯在灣頭也設有玉器加工廠。2008年,經他運作,青海玉成功地被用來制作北京奧運會獎牌。此后青海玉價格一路起飛,3年內漲了10多倍。但現在他對青海玉價格的走勢也喊看不懂:“現在做玉器不但賺錢難,資金周轉也很難。”他告訴記者,高檔青海白玉的價格現在已達到一公斤5000元以上,而且還在漲,每進一塊料都意味著動輒幾百萬的投資。“而從玉料到玉器再到售出回籠資金,這里面的時間有幾年也說不定。高價買來的料只要出不了手,那么資金就等于被永遠"凍"在那里。”
讓李祥壯頗感壓力的還有加工成本。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加工一只50公分高的精品白玉瓶,出坯、描面、打磨這三個最基本的工序,一套下來大概就需要38萬元的人工成本,而同品質的加工費用3年前大約不到3萬元。“所以,現在做玉器如果沒有5倍于本錢的流動現金,根本運轉不起來。”李祥壯今年一件大件也沒賣出,一塊玉料也沒敢進。
“和田玉,揚州工。”作為“揚州工”的源頭,灣頭玉器加工業已成為民間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全鎮6000多戶居民中有900多戶從事玉器加工銷售,這里還匯聚了數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玉器工匠和學徒。灣頭玉器加工遭遇“倒春寒”,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目前鎮政府除了引導玉石加工企業通過股份合作共同出資采購玉石原料,以保持正常資金流動外,還在著手實施玉器交易市場的新一輪營銷和擴建,以進一步打響灣頭玉器加工的品牌,拓寬灣頭玉器的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