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至今,國際光伏市場從上游多晶硅價格到下游組件價格正經歷“大跳水”,跌幅已超過30%,泉州市不少企業盈利堪憂。
定價跌近成本
日前舉辦的歐洲太陽能光伏展傳來消息,各大廠商展開激烈的價格戰,平均定價下跌超過15%。浙江某中小企業爆出每瓦約0.93美元的“地板價”。分析人士指出,國內一線企業成本能夠控制在0.94美元左右,一些中小企業成本則在1美元以上,每瓦1美元以下的定價幾乎觸底。
倚重出口的泉州光伏企業也正直面這場噩夢。“目前主要靠銷售量在維持,利潤幾乎沒有。”豪華光電掌門人林文須告訴記者,生產的光伏組件出口價格約7元人民幣,接近成本價;此外,歐美地區的訂單沒有上升,反而下滑了5%左右。
產能相對過剩
讓人不安的是,當前光伏產品價格下跌的真正原因并非技術取得突破,而是需求不足與行業產能相對過剩所致。
歐美光伏行業三季度安裝旺季的到來,并沒有給國內光伏組件制造商帶來好心情。“最近一家浙江企業給歐洲客戶發了三個集裝箱的貨,結果卻被退回來兩箱。”業界人士感慨,2010年光伏裝機量排名前兩位的德國和意大利,由于光伏補貼政策下調,今年上半年的安裝量大幅下滑。
與需求走向不相稱的,則是目前行業產能過剩。根據權威機構分析,2011年上半年,全球光伏業年均產能達到35兆瓦,遠超市場需求的19兆瓦,全球光伏產品庫存高達8.6兆瓦,超出正常5兆瓦—6兆瓦的水平。
轉戰國內市場
對于光伏企業而言,最壞的時候遠未過去。林文須稱,現在整個產業鏈的價格區間都下移了,結果可能是小企業的產品沒人要,市場份額將持續向一線的大型企業集中。
中小型光伏企業該何去何從?在當前海外光伏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開啟國內市場需求顯得至關重要。分析人士指出,從光伏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最重要、最有效的就是上網電價政策的推出。“僅僅在泉州本地,預計到2013年6月,就有7000萬元投入到光伏建筑應用。”林文須介紹,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光伏上網電價標準,就是一個強烈的市場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