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增長理論的奠基人熊彼特指出,新技術的開發和擴散、組織形式和制度的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企業家的“破壞性創新”,是財富、繁榮和大眾福祉的源泉。從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命運,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隨著人類農業、航海、工業、信息等技術創新的潮流進退浮沉,而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是這個進程的重要推手。中國的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元素得到準許,變革的序幕才緩緩拉開。
但是坦率而論,雖然今天的政策環境、制度條件,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行業準入的不公平、制度土壤中關鍵元素的匱乏,以及核心技術的貧弱,對今天的民營企業來說依舊是云橫秦嶺,雪擁藍關。
政策是第一道坎兒。國家出臺了很多方向性的支持政策,“36條”后又有“新36條”,但在落實過程中,很多政策沒有細化,缺乏可操作性,讓企業感覺隔著一層“玻璃門”,能看見光明,卻無法穿越:民間資本在金融、能源、電力、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進入的空間依然有限;通信、廣電等行業的主要領域,也不準民營企業進入;航空、郵政等行業的不少領域,雖然未規定不能進入,但以各種理由設置條件、抬高準入門檻,實際上使民營企業想進也進不去。《中國改革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社會80多個行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有72項,而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只有41項。一些政策制定者關于“公”“私”的傳統認識根深蒂固,一些主管機構出于部門利益設置障礙,都阻礙了民營經濟獲得相應的資源配置。
制度創新是第二道坎兒。民營經濟的創業者,多數都對過去的成功充滿自豪,在企業決策和日常經營中實行“人治”。表面上也有一套規章制度,但這些明規則是給人看的,實際上起作用的,是游離于文件和制度之外的潛規則。創業者能否隨著規模的擴大,實現由小業主到企業家再到現代企業家的跳躍,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納入制度的程序,制衡資本、經營和勞動三大主體之間的責權利,這對絕大多數民營企業來說,是一個卡夫丁峽谷。位居500強榜首的華為,前不久由繼承人問題引發的產權結構和治理模式爭議,恐非特例;與外部競爭的壓力相比,內在的傷痕對企業更為致命。
技術是最關鍵的一道坎兒。在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是擁有先進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跨國公司。目前發達國家先進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5%,而中國民營經濟中只有極少數能達到3%。這次公布的民營企業500強中,有440家企業的技術裝備號稱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183家企業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在核心技術方面,有389家企業核心技術號稱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其中145家企業居于國際先進水平。如果沒有水分,這當然令人欣慰,但與此同時,重型化的趨勢、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增加,江蘇沙鋼甚至位居榜眼,也值得警醒。如果在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和高端裝備等領域,不能產生“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弄潮兒,只靠傳統產業甚至房地產的膨大化,于國于民都不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