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中國瓷磚衛浴行業,大多數產品的技術含量都不高,所謂創新基本上停留在產品的外觀和造型上,尤其是建陶行業,真正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在市場上依然蹤影難覓。導致陶瓷行業中也經常出現“李逵”不打“李鬼”的怪事。只不過陶瓷界中更多的是仿冒技術、產品專利的李鬼。“金花米黃”、“大理石”、“普拉提”等不少獲得外觀專利的瓷磚產品都被其他企業瘋狂模仿。然而,除極少數企業在積極維權外,大多數原創企業都只是放任自由。如宏宇陶瓷集團的“高清三維釉面磚印刷技術”,雖然已經獲得了技術專利權,但他們表示并不會阻止同行使用這項專利。
不怕模仿展現了企業的胸懷和自信,但也隱藏著幾分無奈。陶瓷行業技術、產品專利之所以維權艱難甚至無法維權,除因為生產配方和工藝千變萬化而難以定性侵權行為外,還有如下原因:一、相關法律法規存在明顯缺陷,專利維權訴訟受理時間過長,而即便受理并勝訴所獲賠償也難抵訴訟所花費的金錢、時間及精力;二、部分企業認為獨木難成林,做生意講究的是成行成市,新產品單靠一家企業去宣傳,難以在市場推廣普及,而由整個行業來推動將事半功倍;三、礙于情面不好反目成仇,仿冒者和被仿冒者之間,很多都是鄉里、沾親帶故的,抬頭不見低頭見,不好訴諸法律。
放任模仿等于扼殺創新。對于放任模仿的這種心理,專家認為是極其短視的行為,也是對公眾利益的漠視,客觀上還助長了仿冒風氣的肆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產品必將會更廣泛地進入到世界各地,如果“李逵”不能挺身而出取締“李鬼”,首先傷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再者就是危害原創企業本身,而且,還將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甚至拖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步伐。
對原創企業而言,打擊仿冒非但是權利,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原創企業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共同打擊仿冒產品。但這也不能僅靠一兩個企業的抗爭,而需要整個行業一起參與,形成“原創光榮,仿冒可恥”的氛圍,協助政府、協會完善法律、標準等保障體系。這樣方能維護原創企業的權益。五金行業也應創新,做“李逵”,打擊“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