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的真實反映
不回避問題,顯示解決問題的決心和信心
連日來,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3個不達標,引發不少代表委員的深層次思考。
“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22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8項約束性指標全部實現,14項預期性指標實現11項,有3項預期性指標未能完成: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委員表示,雖未達到“十一五”規劃的要求,但就其本身數值來看,“十一五”期間這三項指標仍然實現了年均2.5%、3.5%和0.5%的增長率。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委員指出,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十一五”3個未完成的指標,直面了問題和不足,沒有一味地擺成績,而是將工作沒有到位的地方和盤托出。“不回避問題,才能推動問題解決。”他說。
3個預期性指標未實現,反映了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
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代表說:“3個未完成的指標,是目前國情的真實反映,把它們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進一步明確,顯示了推動問題解決的決心和信心。”
多因素制約“未達標”
產業結構、市場結構不合理是根本原因
3個指標未完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李德水分析認為,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沒有達標,主要原因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在2008年、2009年加大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力度,第二產業比重上升,擠占了第三產業的比重。
研發經費比重不達標是個老問題,“對研發支出問題,我們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要盡快提高這個比重。”李德水說,這與我國的經濟規模很不相稱,也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的粗放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要依靠科技進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國際競爭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水平的競爭。
陳錫文指出,服務業兩項指標沒達標,一方面因為統計口徑設計有問題,有些行業應該是服務業領域的,但按照目前的統計口徑被歸到了其他領域。另一方面,我國財稅政策對服務業支持力度不夠,在很多省份制造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卻是塊短板。這說明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還存在問題,調整得還不到位。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專家束慶年分析,城市化進程滯后、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潛力。而對服務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中小企業和民營資本,依然面臨市場準入障礙、融資困難、稅收負擔和法制成本等難題。
“服務業就業比重指標也和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有一定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所教授孫玉棟認為,用工荒問題在服務業中表現突出,說明服務業市場不斷細分,勞動者適應能力有待提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鄭玉歆代表建議,國家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企業進行研發創新,讓企業對研發的投入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三個指標正相關
表明調結構、轉方式任務艱巨
“服務業發展滯后凸顯經濟結構問題,研發經費不足表明轉變發展方式迫在眉睫。3項未完成指標的內在聯系值得思考,表明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還很艱巨。”陳錫文說。
“從中長期的經驗數據來看,3項指標緊密聯系,通常是正相關的。”束慶年說,研發經費增長有助于提升服務業技術水平,延伸服務業產業鏈條,增加服務業的產業價值,促進服務業拓展規模和提升質量,進而帶動相關崗位增長。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也能帶動研發投入,特別是當服務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勞動力要素價格將快速提升,導致研發投入的重要性大幅增長,整個產業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
“影響這3個指標實現的共同因素是,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束慶年說,這表明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產業結構仍以工業為主導,需求結構仍以出口和投資為主導,資源環境壓力加重,擴大就業難度加大。他認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切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之貫穿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全過程。
鄭玉歆認為,產業結構受需求結構制約,需求結構又受收入結構制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伴隨經濟增長不斷調整,是一個自然規律。它既是增長的需要,又是增長的動力。 “三項不達標再次提示我們,要站在經濟發展的全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大力增加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實現民富國強。”孫玉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