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0年風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昨日起全面啟動,這標志著由中國和東盟10國共同組成的,擁有19億人口、近6萬億美元GDP、 4.5萬億美元貿易額的廣大區域,開始步入「零關稅」時代。在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經濟危機致使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形勢下,這一巨型自貿區的建成將進一步加深亞洲經濟區域化程度,并從而加速全球經濟一體化。自貿區建成儀式將在本月7日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論壇」上同步舉行。
自貿區建成啟動后,中國與文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六個東盟成員國間,將有超過九成的產品,即約7000種商品實行零關稅,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從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東盟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至0.6%。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四個東盟新成員將擁有5年的「緩沖期」,在2015年對九成的中國產品實現零關稅的目標。
未來成長潛力世界第一
有專家指出,從經濟規模看,CAFTA還只能排在歐盟(1993年1月1日開始運營,GDP規模為10萬億美元)和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1月1日宣布成立,GDP規模為11.4萬億美元)之后位列第三,但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從未來成長潛力來看,這個新生的自由貿易區都當之無愧地是世界第一。
在自貿區不斷推進過程中,肯定會出現更多貿易便利化現象,雙方投資也將不斷增加,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的流動將因競爭不斷加快,推動促進經濟發展。
貿易年均增速愈二成
作為亞洲的首個自由貿易區,CAFTA必將使中國和東盟經貿合作邁上一個新臺階。自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訂《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雙方經貿關系發展迅速,貿易額已從當年約600億美元增加到08年的2311.2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4.2%。
而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規模也不斷擴大。東盟對中國實際投資額從03年的近30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54.6億美元,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則從2.3億美元猛增至21.8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東盟作為主要投資目的地。
隨著關稅的進一步降低,中國和東盟的互補優勢、貿易結構優化等均將近一步顯現,勢必對自貿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地推動作用。中國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將一些處於產業鏈末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一些欠發達的東盟國家,在滿足這些國家需要的同時,實現自身產業升級,在國際區域范圍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有利中國優勢產品出口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說,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企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普通消費者也將從中受惠。
中國商務部貿研院院長霍建國日前亦表示,自貿區建成有利於中國一些優勢產品出口,但中國也會從東盟增加原材料、植物油等進口,雙方企業將發揮各自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
助打擊貿易保護主義
而CAFTA不僅惠及中國和東盟,亦帶來的強大示范效應也吸引了多方跟進,極有可能帶來東亞、亞洲乃至世界新一波自由貿易熱潮,這對於阻遏自本輪經濟金融危機以來日趨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繼續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程,并必將成為東亞一體化乃至亞洲一體化進程的一個歷史性新起點。
從長遠和整體看,隨著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流動,跨國界、跨文化、跨種屬、跨宗教的理解、寬容和吸引必將進一步拓寬和提升,一體化的驅動力才會更強勁,而兩者之間的經濟一體化程度更將會進入前所未有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