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鉆進深度的增加和地層條件的復雜,升降鉆桿,更換鉆頭工序成了影響純鉆時間,導致體力勞動繁重以及給進工作帶來各種不良后果的突出環節,為此,地礦部成都探礦工藝研究所于1983年首次將BH-75不提鉆鉆具投入試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鉆具采用擴張翼張斂式鉆具兩級破碎巖石,用繩索提撈巖心和鉆頭。但是,其副鉆頭翼片采用電鍍法制造,在3—10級巖石中鉆進平均壽命僅為30.14m,增加了鉆進成本。這是因為電鍍難以承受如此大量的巖石擴孔量和沖擊力。
副鉆頭一般由三片寬為20cm的翼片成120°排列而成,其功用在于:收斂時,可藏于鉆具總成內,并使其外徑與總成外徑相等,從而小于鉆桿內徑,可從鉆桿柱內用繩索將其提出更換,擴張進,其外徑應等于所要鉆孔徑,即為下一個級配主鉆頭擴口徑。因此其形狀復雜且要求尺寸精確度高,當然更要求胎體性能好。這就增加了制造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