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國際貿易保護浪潮中知識產權訴訟,已成為發達家打壓競爭對手的利器,并且很可能成為今后國際競爭的一種常態。
當地時間9月7日,美國電源插座壟斷企業——萊伏頓公司以侵犯專利為由,對通領科技集團、福建宏安電氣、上海ELE生產有限公司、浙江三蒙電氣有限公司、浙江東屋電氣等數十家中國制造企業及這些企業在美國的分銷商提出訴訟。該美國企業以侵犯自身專利為由,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CT)要求,永久禁止所有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其實,萊伏頓和通領科技集團的“恩怨”也早已有之,早在2004年,通領制造銷往美國的漏電保護產品就遭到了萊伏頓的專利阻擊。歷時3年訴訟,通領科技集團最終勝訴,這是中國企業在美首次贏得專利訴訟,但代價是高達700萬美元訴訟費用。
據了解,去年3月,通領科技、上海ELE生產、三蒙電氣就已在美國知識產權司法大門前慘遭滑鐵盧。當時美國著名電力配線設備和家用系統供應商Pass&Seymour/Legrand(簡稱“P&S”)就成功地贏得訴訟,ICT裁決禁止進口上述中國企業的侵權產品。
面臨惡意訴訟,企業要敢于“亮劍”才能絕地逢生
萊伏頓公司的“訴訟策略”是海外大公司普遍采用的利用自身資本優勢的戰術:其一、先后在多個聯邦地方法院起訴,人為抬高訴訟成本,使中國企業難以承受美國打官司的訴訟費用,迫使競爭對手退出美國市場;其二、“圍而不打”,極端地利用美國三審制的法律體系和沒有規定庭審時限的司法程序,以種種借口拖延審判期限,讓競爭對手一直圍繞著官司訴訟慢慢地將財力消耗殆盡。
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說,“不反擊、不應訴,就意味著退出該市場。不管面對多么強大的競爭對手,只有敢于應對,才有戰勝的希望。”面對萊伏頓公司咄咄逼人的氣勢和強大的實力,幾個被告中國企業已經準備好主動應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