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利用資源技術優勢,建設鎢、稀土、氟鹽化工現代產業集群,使全市工業經濟迅速成長為實現跨越發展的脊梁。到9月底,全市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74億元,同比增長19.2%,工業增加值躍居全省第二,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6%。
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工業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贛州市積極應對,提出了大力調整和優化工業產業結構的思路。他們利用國家擴內需、保增長的有利時機,積極開展技術、產品、企業組織的結構調整,努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投資建設國家鎢、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鎢資源高效開發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國家鎢、稀土新材料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組建了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機構,全市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有效推動了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非金屬礦及新材料、食品、機械制造、紡織、電子電器等6大主導產業層次的提升。工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源性產業由原礦開采、冶煉加工向深度加工轉變,超細鎢粉、熒光材料已經成為國內外市場的搶手貨。氟鹽化工開發的氫氟酸,正在延伸生產環保型制冷劑、離子膜燒堿等新產品。通過產業優化升級,全市6大主導產業正逐步走上生產集約化、經營規?;a品高端化發展道路,從而帶動了整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該市還積極整治資源開采經營秩序,強化產業整合和戰略重組,擴大對外開放,推進科技創新和精深加工,努力培植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集群建設。通過礦山整合及加工企業的平臺,吸引了一大批戰略合作者,中國五礦集團、中國保利集團和中國建材集團在贛州的投資額均達到或超過20億元。科技部也投入巨資在贛州建立國家火炬計劃項目——鎢與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這些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入駐贛州,不僅改寫了贛州沒有2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的歷史,而且推動了鎢、稀土、氟鹽化工三大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到8月底,三大集群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63.9億元,利稅總額達27.6億元。鎢、稀土產業產值分別占全國的 35%和40%。贛州已成為全國鎢和稀土冶煉產品的主產區和集散地,世界知名的硬質合金、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電機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