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微觀結構表征領域,研磨拋光作為制樣流程的核心環節,其質量直接決定了顯微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該工藝需在消除切割損傷層(通常達數十微米)的同時,精準暴露材料真實晶體結構,這對金剛石、碳化硅等超硬/超脆材料尤為關鍵。
傳統拋光技術面臨三大瓶頸:(1)機械拋光:依賴金剛石懸浮液的多級研磨雖能處理常規金屬,但對金剛石等超硬材料易引發表面石墨化相變,且在碳化硅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等多相體系中,硬度差異大的多相材料不能同時兼顧,硬度差異導致"浮雕效應"(硬度差>3GPa時磨損速率差異超200%);(2)化學拋光:氫氟酸-硝酸體系雖可腐蝕硅基材料,但會破壞三維石墨烯的sp2雜化結構,且產生有毒廢液;(3)電化學拋光:對金剛石、氮化鋁等寬禁帶半導體難以構建電解雙電層,拋光效果不佳。
在現代精密制造領域,離子束拋光技術(Ion Beam Figuring, IBF)正逐漸成為提升光學元件、表面質量和精度的重要手段。
離子束刻蝕拋光是一種新興的試樣表面和橫截面拋光方法,可利用離子束來蝕刻固體。在真空環境中,通過高能入射粒子與固體試樣表面層附近的原子產生碰撞,從而層層去除試樣表面原子。
離子束拋光機主要由離子源、工作臺、控制系統、真空系統、氣體循環系統等組成。離子束加工是真空條件下完成的, 在真空環境中, 惰性氣體(如氬氣)在電場作用下發生電離, 通過電場對離子態的粒子進行加速,形成高速離子束流。 高速離子束流轟擊在待處理的樣品表面, 對材料進行轟擊, 從而實現近乎無應力研磨的效果。由于離子束的加工是在真空環境下實現的, 而樣品表面受到轟擊的材料也將隨著真空系統抽走。
與傳統拋光方法相比,離子束拋光具有應力和應變小、污染少、定位準確、操作簡單等特點,是材料領域內應用廣泛的一種新型制樣方法。尤其是對于多孔材料、復合材料、層狀材料、粉末材料等特殊試樣,
傳統的拋光方法難度大、效果差,且易產生誤導性的結果,離子束拋光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應用場景
半導體制造:
晶圓平整化:亞納米級表面處理提升芯片良率,如硅片拋光后粗糙度降低至0.2 nm。
MEMS器件:消除微結構邊緣毛刺,提高傳感器靈敏度。
光學元件:
極紫外光刻物鏡:蔡司采用IBF技術實現20皮米級表面粗糙度,支撐7nm以下制程。
大口徑望遠鏡鏡片:美國凱克望遠鏡主鏡經兩次IBF迭代,面形誤差RMS從0.72μm降至0.09μm。
生物醫療:
人工關節拋光:鈦合金表面超光滑處理降低摩擦系數,延長植入體壽命。
航空航天:
衛星反射鏡:碳化硅基材拋光后反射率提升至99.8%,滿足深空探測需求。